在仙巖手工一條街,抬眼望去,每個店鋪門前都擺放著一口鐵鍋、一張長木桌、一盒盒米焦整齊碼放。“米焦”一詞是當地俗語,它是凍米糖的一種。相傳凍米糖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有“江南小切”的雅稱。而仙巖米焦之所以遠近聞名能吸引不少外省顧客慕名前來,靠的就是用料扎實、品類豐富的制作,入口香甜卻不粘牙的口感。
“我是江山市的,來愛人父母家拜年,結婚三年了每年都會拉一后備廂的米焦回去送禮,老人小孩都很喜歡吃。”說話間,崔先生在老板的幫忙下將米焦塞得滿滿當當,留下一句“老汪,老樣子轉微信了啊!”帶著甜蜜帶著年味駛向走親訪友的熱鬧處。
汪世安收拾好木桌上有些凌亂的米焦后,又將一袋麥芽糖倒在鐵鍋中繼續熬煮。據汪世安介紹,做米焦的手藝是他父親傳授的,1981年汪父便開始做米焦。耳濡目染下,汪世安也學著做米焦手藝謀生,他的“俊在”米焦店至今也有近30年了。
米焦加工步驟聽著簡單,熬糖、翻炒、壓制、切塊,打包就成了,但千差萬別的口味便在這步驟中產生,熬糖的火候、翻炒的時間、壓制的力度、切塊的大小都在體現著師傅手藝。如今,汪世安靠著嗅覺就能分辨熬糖的好壞,眼力如尺,每一塊米焦都切得大小規整。
在玉山人民的“年味記憶”里,凍米糖是春節的必備年貨,是舌尖上最不能割舍的那份“甜蜜”,是小食,也是牽掛。“米焦在年節時分一天能賣六十來板,一年大概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像汪世安一樣靠著制作米焦謀生的在玉山有近百家,皮卡車放著喇叭走街串巷、在鄉村偏居一隅、在縣城里開特產店、在電商平臺直播銷售……小小的一塊凍米糖,給當地群眾帶來了甜蜜,帶來了年味,也帶他們走向了致富路。(吳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