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黨建載體,強化社會救助責任力度。開展“黨建+社會救助”試點改革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領導工作機制,夯實職能單位職責,制定社會救助責任清單及處置“流程圖”,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推進服務力量下沉,以村(社區)為單位,打造“區級大救助服務站+鄉鎮救助專員+村級照護專員”三級服務網絡,建立以黨員為骨干的“紅網格”管理體系,落實黨員結對幫扶救助模式,通過開展實地走訪、電話溝通、現場指導等方式,將黨建工作與社會救助工作“兩融合”“兩促進”。
改革服務方式,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溫度。設立救助專員專項資金,提升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加強對救助專員開展崗前培訓和崗后督導,提升救助隊伍的水平與能力。建立完善“物質救助+精神服務+按需施策”的特色救助服務內容,即對救助人員進行物質救助的同時,針對個體情況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有針對性提供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社會融入、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等專業服務,不斷提高特殊困難群體的救助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借助“數字大腦”,實現對救助工作前期的信息建檔、中期的救助服務質量跟蹤、后期的救助工作效能考核全閉環管理,讓救助工作的精準度更高。
優化服務效率,加快社會救助速度。在線下,將低保等社會救助業務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并安排救助專員駐點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受理申請,積極開展“一站式”“全程化”代辦服務;在線上,以贛政通“低保救助一件事”系統為平臺,優化審批流程,對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住房救助等十多項救助事宜實現一次申請、協同救助的“一站式”服務模式,不斷提升工作效率,打造高效便捷的社會救助體系。
(洪強明 傅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