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唐代詩人王貞白(今上饒市廣豐區人)的這句詩膾炙人口,警醒后世學子更好地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廣豐人為紀念他、借他的名氣,2017年創建了貞白中學。 王貞白生活在晚唐,是廣豐第一個進士,與羅隱、方干、貫休同唱和,號稱“江西四大詩人”,他的詩作有著濃濃的故鄉情。為避世亂,他在西山(今廣豐中學內)建“山齋”,傳道授業,以著書自娛,勤奮不輟。王貞白“學力精湛,篤志于詩”,其詩“內涵深刻,意存高遠”“清秀典雅,辭意工麗” ,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據傳,《靈溪集》收王貞白自選的詩作300篇以及文、賦、自序等,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詩》中僅存王貞白詩1卷計73首,今《全唐詩外編》據《文苑英華》《唐詩品匯》《永樂大典》等書籍增補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據廣豐區橫山鎮山頭村王姓宗譜《三求王氏宗譜》所載,另有10余首散逸之作,共計有近100首詩傳世。 在歸隱廣豐西山時,他的詩記錄了當年“山齋書舍”講學的盛況?!蹲灾锰锷帷罚汗沤窭?,只在儂門前。至老不離家,一生常晏眠。牛羊晚自歸,兒童戲野田。豈思封侯貴,唯只待豐年。征賦豈辭苦,但愿時官賢。時官茍貪濁,田舍生憂煎。 詩人時年還不到35歲,從這首詩中,可見王貞白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對農戶生活的同情和理解,對官場中爾虞我詐互相欺騙的厭惡,對貪官污吏的切齒痛恨。 這首詩道出了詩人的境界。歸隱時,他在鄉邑永豐縣城外西山之南創建“山齋書舍”潛心教學,為家鄉子弟傳道解惑,閑時看著牛羊早出晚歸、兒童嬉戲田間。他全然不去想如何封侯拜相,享受富貴,心中唯盼望農民豐收,當官的體恤民情。王貞白這首詩的靈魂是老百姓立場,以天下為己任,寫出了作者心聲,表現出詩人對百姓困苦的同情,以及對貪官污吏的痛恨。 廣豐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是上饒境內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位于贛閩浙三省交界之處,這里山川形勝,風光秀美,正是這青山綠水,才孕育出了像王貞白這樣靈秀聰慧的詩人。他不但在廬山白鹿洞寫出了千古絕唱“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他的《仙巖二首》還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了一個普通游人對廣豐的深情,讓人津津樂道。 仙巖在廣豐洋口鎮與霞峰鎮的交界處,面積約1.5平方公里,頂部一巖穴可容數百人,穴內有諸仙庵,又名花仙巖、仙蒼巖,廣豐的《地名志》中有記載。王貞白在詩里不但描寫巖洞的高聳和四周的美景,還有與之相關的人物——庵中的道士。道士一早就打點煉丹事宜,那爐焰熊熊、白煙裊裊,給寂靜的山巖帶來生氣。詩中的“二十四巖天上,一雞啼破晴云”,巖峰巍峨入云,連庵中養的雞也好像走在云外啼鳴。這種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禁使讀者感受到在那廣袤的空間里,欣喜地聽到一聲接一聲的雄雞啼聲。雞尚且走到云端,那人呢,是否也飄飄欲仙,心曠神怡?“風呼山鬼服役”,可見詩人想象力是豐富而又奇特的。山風呼嘯,好像是山中的神怪在為庵中的道士效勞。這句大手筆的描寫也為下句“月照衡薇結花”的出現理順了思路。晚上月亮高掛,各種花木都在皎潔的月光下萌芬結蕾。于是,“江暖客尋瑤草,洞深人咽丹霞”,在天氣晴和的日子里,游客攀登巖峰,尋覓仙草。而道人們在這神仙居住的洞府中,每天清晨吞咽紅霞,呼吸吐納,修煉著高深的道法。 兩首詩圍繞同一個地方,從不同側面豐滿主題。詩人不但描繪了仙巖的高、奇、美,情景交融,想象豐富,使讀者感受到詩人對家鄉山水的摯愛,而且詩里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這也是詩詞創作方法之一,對我們來說,非常值得學習、借鑒。 南唐中興元年,46歲的王貞白病逝在家里,葬于廣豐西門外城壕畔,朝廷敕贈王貞白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建立“道公祠”。(記者 操園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