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露天煤礦357處,產能11.62億噸,平均產能325萬噸/年,約是井工礦的3倍,千萬噸級露天礦超過30處。內蒙古、新疆兩地的露天煤礦數量和產能占全國露天煤礦的比重分別達到75%和85%左右。2022年我國露天煤礦產量首次突破10億噸,完成10.57億噸,以占比約8%的煤礦數量貢獻了全國23%的煤炭產量,較2000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有力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
在煤炭供應能力持續增強的同時,露天煤礦的智能開采水平加速提升。據孫守仁介紹,以5G+多網絡融合、大數據采集與分析、智能綜合管控平臺、邊坡監測、三維地質模型構建、人員車輛安全監控、破碎站智能控制、帶式輸送機智能巡檢、無人駕駛、智能運輸、智能穿爆、智能裝車、智能選煤廠、固定崗位無人值守等為代表的智能化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露天煤礦生態治理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我國露天煤礦已逐步由土地復墾、植被恢復等單一模式,轉向生態重構、生產建設、農業養殖、文旅產業、生物保護等多元化的生態模式。”孫守仁表示,黃河流域上的準格爾礦區,探索形成了“一基、三山、五重、多園”的綠色發展模式,通過“生態+”方式貫通了工業、農牧業、文旅產業的耦合發展。黃土高原上的平朔礦區,形成了“剝離、開采、回填、復墾”的一體化綠色礦山建設模式。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伊敏礦區,在腐殖土回收、地下水恢復、放坡覆土、恢復植被物種等方面做到了珍惜資源與尊重自然和諧統一,實現了“開礦不見礦,礦在美中藏”。
在清潔高效和節能降耗方面,孫守仁介紹說,一大批露天礦跳出“挖煤、賣煤”的傳統路子,利用資源優勢,推進清潔高效加工利用,將“烏金”錘煉成了“綠金”。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發揮煤炭高鋁富鎵等共伴生資源優勢,將煤炭通過納米化處理后形成新型特種燃料,發電煤耗降低50克/千瓦時,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28克/千瓦時,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清潔化燃燒;伊敏礦區發揮“煤電聯營”資源稟賦,形成了“煤、電、水、土、灰、熱”的循環經濟模式;疆納礦業利用煤炭富油的特點,開展低階煤熱解提質,形成了“煤、碳、油、氣、電、熱、化”的循環產業鏈。
“我們搞綠色低碳發展,不是不要煤炭,也不是不發展煤炭,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在綠色低碳發展中實現更大發展。”孫守仁說,要準確把握現代化露天煤礦的發展態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安全高效、清潔低碳,從精細設計、綠色勘查、安全穩定供應、綠色智能開采、清潔高效利用、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建立新時代露天煤礦全周期、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相互協同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
“露天煤礦作為我國煤炭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給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梁嘉琨表示,露天煤礦開采是一門科學,需要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學精神,需要系統的科學思維,更需要科學的創新實踐,才能更好地推進現代化的露天煤礦建設,實現露天煤礦事業高質量發展,躋身世界露天煤礦的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