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米供應有足夠保障
最近,大米供應與價格問題廣受關注。在國內,8月上旬以“五常大米”著稱的黑龍江省五常市遭遇持續強降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國際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最新數據,受印度等國限制大米出口影響,7月份全球大米價格指數漲至近12年最高水平。
多重因素影響之下,今年中國國內大米供應狀況如何?五常稻田如何恢復生產?怎樣確保全國水稻生產安全?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五常稻米產區加快恢復生產
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黑龍江省五常市是中國知名優質稻米產區,水稻種植面積250萬畝左右。8月2日以來的強降雨,讓五常市部分農田受災。
“水稻正處在抽穗揚花期,水淹影響不小。”五常市龍鳳山鎮稻田里,糧農聞長青這幾天都在忙著搶排積水,“這次雨下得大、持續時間長,很少見。我種的200多畝水稻有80畝受淹嚴重,要抓緊把田里的水排出,能減少些損失。”
有受災偏重的,也有影響較小的。
在五常市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長勢正旺。“這里有2000畝水稻,總體沒受洪澇影響。”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種植部經理王志學說,借助數字農業系統,產業園提前根據預警調整了自動化進排水系統,關閉灌溉進水口,增加降雨時田間可蓄水量,并同步降低排水口,疏通排水溝渠。強降雨后,稻田沒有出現積水內澇現象。
據當地初步統計,此次強降雨造成五常市超過100萬畝水稻不同程度受災。
“受淹地塊主要集中在幾大河流沿岸,大面積水稻還是正常生長的。”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李艷君介紹,受淹的地塊受災程度也有差別:有的受災嚴重,浸泡時間長,可能絕產;有的經過洪水浸泡,水稻葉片、稻穗上沉積淤泥,授粉受到影響;有的水中浸泡時間較短,對產量影響較小。
針對受災稻田,當地采取措施加快恢復農業生產:組織多方力量搶排田間積水,對已有排水工程深挖擴容、清淤除障,無排水工程的挖排水溝、積水坑、架設水泵;成立災后技術指導組,對農戶“一對一”提供幫助,在受災較重地塊噴施葉面肥,促進農作物灌漿、成熟。
對受災農戶,通過保險等方式減少損失。目前,五常市耕地農業保險投保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五常支公司農險客戶經理張強介紹,災害發生后,公司及時通過衛星定位并運用無人機對受災地塊進行航拍、查勘,核查登記災情,及時向農戶介紹相關情況和農業保險理賠流程,進行快速賠付。
中國稻谷自給率超過100%
五常稻田受災對“米袋子”影響幾何?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五常大米這一單品類的市場供應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對全國大米供應影響有限。
五常市大米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野認為,災情會對五常大米的供應和價格造成一定影響,但不太可能產生較大波動,當地正有針對性加強支持力度,幫助農戶、企業渡難關,鞏固提升大米產業鏈。
五常市地大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磊說,部分稻田受災來水快、去水也快,對五常市整體糧食生產影響有限。另外,五常水稻主栽品種稻花香2號價格本身一直處于高位,不太可能因為局部受災而出現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
從全國范圍來看,五常大米種植面積、產量所占比重均較小。以2022年為例,全國稻谷播種面積達到4.42億畝,五常水稻種植面積占比不到6‰;全國稻谷產量4169.9億斤,五常優質水稻產量26億斤,占比約6.2‰。
國內部分地區水稻生產受災的同時,國際上的消息也引發了一些人對于大米供應的擔憂。8月4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最新報告顯示,7月糧農組織大米價格指數上漲2.8%,同比增長19.7%,創2011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增長主要源于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7月20日宣布禁止除蒸谷米以外的大米出口。
國際大米市場波動將對中國市場產生什么影響?農業專家分析,無論是從進口占比還是國內產需形勢來看,中國大米供應都有足夠保障。
進口方面,根據海關總署數據,近年中國年進口稻谷及大米數量最多的一年為619萬噸,占當年國內稻谷產量比重約2.97%,而且進口主要是為了品種調劑。
國內產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稻谷產量自2011年起一直維持在2億噸以上,產需有余,儲備充足,自給率超過100%。8月2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早稻豐收,總產量566.7億斤,比上年增加4.3億斤。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認為,今年早稻增產,中晚稻長勢整體良好,個別地方水稻受災對全國稻谷供需基本面影響有限,同時中國大米進口來源多元化、相對穩定。總的看,全國大米市場平穩運行具備穩定自給的基礎。
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
總體有保障,但糧食生產松不得勁。
中晚稻等秋糧是全年糧食的大頭,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也在秋糧。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近日表示,目前秋糧生產形勢基本正常,最終能否實現好收成,關鍵還在防災減災。
8月19日,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部署應對新一輪強降雨持續抓好農業防汛救災工作,提出要及時清理疏通田間溝渠,做好排水準備,加強水泵等抽排水設備以及電力和柴油調度準備,一旦出現積水,集中力量加快搶排進度,盡快恢復作物生長環境,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防災減災,離不開資金支持。針對黃淮、華北、東北等地農作物受災、農業生產設施損毀情況,財政部、農業農村部8月8日緊急下達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7.32億元,支持相關地方對購買災后農業生產恢復所需種子(苗)、化肥、農藥等物資和作業服務以及農業生產設施災損修復等給予適當補助。8月19日財政部會同應急管理部再次預撥10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當天介紹,入汛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下達各項防汛救災資金96.84億元。
防病蟲害是另一個關鍵環節。8月到9月是秋糧作物產量形成的重要時節,也是病蟲發生和防控的關鍵時期。進入8月以來,農業農村部先后派出多個工作組赴黑龍江、湖南等地加強水稻“兩遷”害蟲等秋糧重大病蟲害防控督促指導,召開專題現場會動員部署黃淮海、東北片區秋糧重大病蟲害防控。
地方也在積極行動。眼下距安徽秋糧大面積收獲還有約2個月,全省在地作物一季稻、晚稻、再生稻3400多萬畝。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表示,今年“蟲口奪糧”任務艱巨,全省將發揮50多個全國區域測報站和省級重點站、300多個鄉鎮基層監測點、134個智慧病蟲害監測網點的作用,系統監測、密切跟蹤、按時填報秋糧作物重大病蟲發生動態,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和實時共享。
“今年夏秋季農業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復雜嚴峻,干旱洪澇多災并重,病害蟲災多發重發,給秋糧生產帶來極嚴峻的挑戰。”潘文博說,“我們會同有關部門明確要求把防災減災作為當前‘三農’領域壓倒性任務,全力以赴打好抗災奪秋糧豐收這場硬仗,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記者 邱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