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各地不斷優化疾病分類救治措施,健全因病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機制,優化鄉村衛生醫療服務覆蓋。國家衛生健康委12月1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相關工作舉措和成果。
防止規模性因病致貧返貧
根據全國防止因病返貧動態監測系統數據,2021年以來,累計重點監測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戶”中存在因病致貧返貧風險的近108萬戶,占全部重點監測戶的48.13%。
“截至目前,重點監測戶醫療幫扶措施均落實到位。”國家衛生健康委財務司副司長、鄉村振興辦副主任任西岳介紹,脫貧攻堅勝利后,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醫保局、國家鄉村振興局就防止因病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作出部署,指導各地摸排“三類戶”的患病情況、治療進展和費用保障情況。
這兩年,河北省通過基層摸排,提取全省大病救治臺賬中30種大病患者超過75.3萬人,累計向鄉村振興部門推送高風險人員1.9萬例,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河北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江建明介紹,河北省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脫貧防貧長效機制,在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穩定的基礎上,將監測范圍覆蓋到所有農村人口,最大限度織牢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網底。
任西岳表示,防止規模性因病致貧返貧是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是底線,也是剛性任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12月15日新聞發布會現場。新華社記者董瑞豐 攝
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健全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是鞏固健康扶貧成果的關鍵。據介紹,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238.4億元支持脫貧地區所在的22個省份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
江建明介紹,河北省衛生健康委指導二級醫院對脫貧地區全部鄉鎮衛生院進行幫扶,建立農村地區大病人員信息化臺賬,每半月將新增大病人群推送給鄉村振興部門,實現提前預警。
同時,河北全省積極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遠程醫療服務向鄉鎮延伸。另外,全省常住人口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衛生室,標準化率達到92%以上;對常住人口少、服務需求較小、不適宜配置固定村醫的行政村,定期開展巡回醫療。
硬件建設加速,人才隊伍培養也在持續發力。任西岳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持續推進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工作,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2023年招聘大學生鄉村醫生超過5000人,農村免費訂單醫學生有4800多人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進入鄉鎮基層崗位工作。
多舉措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2017年開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啟動健康村鎮建設,將其與“千萬工程”、美麗城鎮建設有機融合,讓健康支持性環境從“盆景”轉變為“風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委常委、副區長湯麗玉介紹,當地堅持從基層需求出發,實施“兩慢病”(高血壓、糖尿病)的醫防融合、參保城鄉居民免費體檢、重點疾病免費篩查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不斷筑牢鄉村公共衛生網底。同時不斷深化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實施醫學人才下沉服務,不斷完善醫療分級診療體系,提高鄉村健康服務的水平。
“在持續優化鄉村健康人居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環境美、治理好、產業興、百姓富,從而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落實大衛生、大健康的良好格局。”湯麗玉說。
任西岳表示,還有不少地方將健康中國建設、愛國衛生運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特別是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要求結合起來,探索推進適合本地區實際的健康鄉村建設。
“我們正在研究地方經驗做法,下一步將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健康保障。”任西岳說。(記者董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