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溪遺址2022年度Ⅰ期考古發掘區全景。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
2022年10月,為配合鎮海九龍康養中心建設,經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批準,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分別聯合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鎮海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在鎮海區民政局、九龍湖鎮人民政府和九龍福利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對汶溪遺址實施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表明,汶溪遺址堆積深厚,距地表以下文化層最深處達3.6米,共發現了史前時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以及唐宋時期文化遺存。目前在該遺址共發現古代遺跡單位200余處,出土陶、瓷、石、銅、木質各類小件標本共計600余件。
汶溪遺址T1104河姆渡文化早期地層堆積(距今6600-6300年)發掘場景。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
發掘表明,汶溪遺址文化堆積豐厚,年代跨度頗大,是繼魚山、應家遺址之后,在寧紹平原瀕海地帶發現的又一處典型遺址。其中,史前時期可劃分為五個階段,從早到晚分別為河姆渡文化早期、中期、晚期,良渚文化晚期,錢山漾文化早期。
河姆渡文化晚期前段遺存系在錢塘江以南地區首次大規模揭露,大大充實了河姆渡文化中、晚期序列之間的內涵,為河姆渡文化譜系和轉型發展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河姆渡文化晚期甕棺葬墓區的發現,則為認識該文化先民的喪葬習俗和精神信仰提供了寶貴的物質材料。
汶溪遺址商周時期遺存主體文化性質相當于“后馬橋文化”,對于盤活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文化譜系具有重大意義。汶溪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遺存在文化性質上相當于越文化階段,可與歷史文獻記載中的越國相對應,時間節點也可與勾踐滅吳和越國強盛階段相當。
相關負責人表示,曹娥江東南區域作為越國可以直接控制的大后方,為越國的崛起、強盛和稱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有力支撐,但是由于文獻資料的匱乏和考古資料的不足,對于該歷史進程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汶溪遺址發現的該時期遺存較為豐富,為深化研究越國大后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歷史時期遺存主要體現在唐宋時期遺存方面。唐宋時期,在當時的明州逐漸步入興盛的時代背景下,寧波濱海區域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九龍湖鎮區域已發掘的遺址也普遍發現了該時期的地層和遺跡,出土了大量青瓷器,汶溪遺址作為當時的一個普通聚落,無疑是這段歷史的見證,為研究當時寧波濱海區域的唐宋時期社會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此外,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還分別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植物考古團隊等密切合作,對汶溪遺址開展全面、深入的多學科研究,擬重建以汶溪遺址為代表的寧波北部海岸帶史前時期的社會圖景。(童笑雨 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