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內外游客在廣西河池市東蘭縣與當地民眾共慶壯族“螞拐節”。林浩 攝
3月11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在壯族“螞拐節”文化發祥地——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上萬民眾齊聚一堂,敲銅鼓,唱山歌,敬螞拐,歡慶極具神秘色彩的“螞拐節”。
當天,包蕾和100多名臺胞一道,來到巴英村體驗節日的盛況,和當地民眾一起跳竹竿舞,并獻上《拍手歌》和《回家吧》等精彩節目。
“這里太好玩了,讓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壯鄉,我要把這一別具特色的廣西民俗向更多人推介。”包蕾說。
活動中,在現場工作人員引導下,臺灣南投縣信義鄉代表會鄉民代表松東隆體驗了一把“打銅鼓”的樂趣。他說,壯族銅鼓音色渾厚,大家圍成一圈共同敲鼓,非常歡快而且有節奏感,令人產生共鳴。
壯族“螞拐節”,也稱青蛙節,盛行于廣西紅水河流域,2006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壯族“螞拐節”代表性傳承人廖克江介紹,“螞拐節”起源于400多年前,當地人按照壯族始祖“布洛陀”的囑咐,敲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為死去的青蛙送葬,孝敬之心感動上天,壯族村寨得以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如今“螞拐節”已成為紅水河流域盛大的傳統節日。當天舉行的葬螞拐儀式上,廖克江帶領村民們祭祀蛙王,隨后,合著音樂跳起螞拐舞、耕耘舞,他們或頭戴面具,或身涂油彩,精彩的節目彰顯出濃郁的民俗文化氣息,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看。
廖克江告訴記者,螞拐舞格調歡快,剛健有力,是壯族民眾生產、生活的敘事詩。近年來,為傳承好“螞拐節”文化,當地建成了銅鼓廣場、螞拐廣場、風雨橋等項目,并通過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壯族“螞拐節”。
來自美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留學生們也慕名參加此次活動,他們在現場舞起祥龍,向當地民眾和游客獻祝福。
“真的非常熱鬧,壯族服飾很漂亮,歌聲十分動聽,雖然我不懂他們在唱什么,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尼茲說。(作者 林浩 陳沿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