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累,想回去休息了……我以為熬過這幾天就好了,可這就是個死循環。”在遺書里,25歲的規培醫生曹麗萍這樣寫道。規培,即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可以理解為醫學生在某家醫院進行“實操練習”。這個規培生自殺事件,讓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引發社會關注。
規培生面臨的巨大工作壓力,是一線醫生現實處境的縮影。入院數小時內要完成入院記錄,住院病歷不能超過24小時。病程記錄、上級醫生查房記錄、搶救記錄、節假日無休的每天查房……足以管窺一線醫生的忙碌程度。
在某種程度上,規培生疊加了醫生和“學徒”兩重身份,因此常常是忙上加忙。規培生通常要單獨管床,難纏的病人、棘手的病例多會交給他們。規培生要寫要求嚴格的大病歷,篇幅是住院病歷的幾倍。規培生得干自己和帶教老師的活兒,在手術室和門診給老師“打下手”、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診療操作。規培生還是科室的“勤雜工”,送會診單、取化驗單、搬重物和家屬交涉等雜事,更資深的醫生都喜歡叫他們干。規培生還大多單身,其他醫生請他們頂夜班,他們不好拒絕。沒有人為他們統計并限制工作總量,他們忙碌的“螺絲”自然越擰越緊。
在待遇問題上,《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培生培訓期間的生活補助由培訓基地負責發放,標準參照培訓基地同等條件住院醫師工資水平確定。但可參考的通常只有基本工資,績效獎等福利占醫生收入的大頭,規培生極難獲得。即使在一二線城市,規培生通常也只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或補助,他們若不愿“啃老”,就只能過清苦的日子。而且,規培生不屬于醫院職工,某些醫院在休假、發放過節物資等方面,對本院職工和規培生存在“待遇雙標”。一些患者也看不起規培生,拒絕他們為自己看病。這些現象,均讓規培生缺乏尊嚴與歸屬感。規培3年要輪完主要科室,他們通常隔幾個月要輪換一個科室,不斷進入陌生人當中,在人際關系和心理調適方面承受很大的壓力。
學醫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想要成才,吃些苦是正常的。但縱然如此,我們也不該讓這些年輕的規培生同時面臨這么多難題。對此,醫院要把事做細、做實,在待遇上應給盡給。有條件的醫院可成立管理和服務規培生的科室,由專人聽取規培生的意見建議,維護他們的利益,替他們與醫院和科室協調關系。搬開規培路上的絆腳石,醫療主管部門更需完善制度建設、拓寬保障渠道。經濟條件好和生活成本高的地方,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給予規培生一定的生活補助。規培生以學習為主,以工作為輔,有必要進一步細化規培學習大綱,尤其要對過勞等現象加以約束。
規培制度為醫療系統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出現的問題理應得到充分重視。規培是醫學生從院校走向臨床一線的過渡階段,規培生過渡得好,醫學專業對考生就更具有吸引力,優秀的年輕學子對學醫的熱情才能持續保持下去。關愛規培生這個“準醫生群體”,才能為醫療人才培養提供更加可靠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