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U在线,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 欧美 日韩 卡通 另类,国产 欧洲日韩亚洲

上饒新聞網


上饒視聽網

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
抖音
上饒發布 數字報刊 大美上饒
首頁 > 健康 > 正文

首醫大試點改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一個醫學班的創新突圍

2024-04-28 10:01:28  |  來 源:中國青年報  點擊:

“我想當一名臨床醫生,也喜歡做一些探索研究。”不久前,“初代‘階平’學長”郭笑延在接受學弟學妹采訪時提到自己報考首都醫科大學階平班的原因。實際上,在多數階平班學生的眼中,“醫生+科學家”的雙路并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在全國眾多醫學院校開設教學改革試點班的大潮下,首都醫科大學于2021年開設階平班。該班以學校首任校長、兩院院士吳階平的名字命名,按照一貫制的高端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設置在學校最具學科實力的臨床醫學專業和口腔醫學專業。

有教師曾開玩笑說:“把他們拉出去考試,不見得比長學制的學生考得好。”不過,在這條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賽道上,階平班的目的是助力學生走得更遠。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深化醫教協同,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醫學專業結構,促進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深度融合,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醫學專業,培養一流醫學人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機遇,也是挑戰。

培養領軍人才 從重構課程開始

幾乎每一屆階平班新生入學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學校希望把階平班的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根據階平班對外發布的報考指南,學生畢業后要成為“具有醫學科學家素養的領軍人才”。首都醫科大學特聘校長助理、全程指導階平班人才培養工作的廖新生教授介紹:“階平班著重從本科初期開始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與思辨能力,包容不同觀點和新奇的想法,引導同學們發掘興趣所在,找到終身學習的動力。”

談到開設階平班的初衷,廖新生擺出了當年自己念書的經歷。大學期間,廖新生曾入選了我國改革開放后生命科學領域最早的國家公派留學項目,一路成為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后,后又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教授。這在同行的眼中,屬于腫瘤及干細胞研究領域“金字塔的頂端”。

“但我一直就想回國,第一志愿就是回中國工作。”受益于國家公派留學項目的廖新生說,能夠走上“金字塔的頂端”的亞裔人很少,他希望能夠培養年輕一代醫學生,為更多學生打開那扇走向醫學金字塔的大門,也希望學有所成的醫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我國醫學加速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要想實現這一想法,師生們要面臨的挑戰不小。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王偉解釋,培養卓越醫生難度大、容錯性很小,畢竟這是關乎生命的大事。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把學歷培養和職業培養融合在一起。階平班采取本博連讀的“5+研究生培養階段”模式,讓學生在連續的周期內打通學業和職業的平臺。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是“讓中國人在醫學方面有更高層次的突破,引發醫學的變革”。王偉說:“課程不再是老師掰開揉碎了教,而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增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不少階平班任課教師都提到了一個詞——重構,尤其是數學、化學和英語這樣的通識課的重構。

采用“先破后立”的教學策略后,有著近30年教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智能醫學工程學系數學教師李冬果,面臨階平班教學任務的新挑戰:既不能像純理工的數學,也不能像純醫學的數學。

李冬果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反復調研和查閱大量資料,重新備課。她提到,面向階平班的教學,重在數學思維體系的培養,要理解概念的內涵及背景,引導學生善于運用為什么、如何證明以及如何應用的思維模式。比如在講線性代數行列式時,通常是告訴學生會計算就行了,“但這里我們改的體系就是先知道‘為什么’,然后如何去做,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據了解,階平班將醫用高等數學拆分為3門課程,醫科數學分析、醫科線性代數、醫科概率論基礎;在開設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的基礎上,增設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課程。此外,注重學生自學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第一學年至第四學年,部分課程自學比例由30%逐步遞增至70%-80%。

“課程重構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多樣化,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學業需求,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引導大家由已知走向未知,在不斷發現中實現自我成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說。

推動創新 在集思廣益的交流中進步

與學生不同,家長對階平班的關注更偏向實際:階平班跟普通的臨床醫學專業有啥區別?讀階平班累不累?孩子畢業出來能掙多少錢?

“家長傾向于為自己的孩子做好打算,我可能更關注個人能力的發展。如果我真的把這樣的能力鍛煉出來了,我一定會走得更遠。”2022級階平班學生王藝婷說。廖新生介紹,階平班學生入學之初,會接到一份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業,讓每位同學自主設計人生規劃。有的學生給未來“打了一個粗的框架”,有的學生將規劃變成了人生進度條,詳細計劃著哪一年要結婚。

依照入學時的規劃按部就班地學習,在階平班并不多見,在變化中螺旋式進步才是階平班的常態。定期的分組討論或許是學生成長中最大的“變數”——學生們自由組合成10人左右的小組,從前期上交的問題清單中選出一個作為當期討論話題。階平班的話題并不總是充滿濃濃的“醫學味兒”,有時談人生、有時談法律,有時則直面死亡話題。定下話題后,由輔導員邀請相關專業的老師參與討論,并給予指導。

此外,還有部分學生選擇加入文獻研討小組,每周輪流分享醫學領域的頂級期刊發表的文章,組員在梳理文章邏輯的同時自由討論。

對這些討論,廖新生的要求是,“‘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們要讓‘臭皮匠’發言。大一要有膽量地開口表達,大二要有理有據地表達,大三要有基于邏輯的想象力。”

在第一屆階平班學生王梓默看來,討論的成就感來自自己合理地闡釋了觀點,并引發了同學思考。而在同一屆的學生譚乃川眼中,成就感則來自于開口表達本身。譚乃川記得,一次討論圍繞科技進步是否增加了人類安全感展開,隨著討論的推進,同學們的觀點從科技與安全感,發散到了社會的公平,“感覺除了自己的思考之外,能夠吸收其他同學的看法,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成長過程中,也有部分學生是被同學“推著走”的。王梓默說,大一、大二時,自己就迷茫過,“我未來應該做什么,完全沒有目標的散漫狀態”。同時,在階平班自學內容的占比很大,他沒能一下子適應班級的快節奏。

后來,王梓默意識到當下要先腳踏實地地打好基礎。“有一半是我自己意識到的,還有一半非常感謝我的老師。”王梓默坦言。

未來很長 教學相長

事實上,在階平班的運行過程中,從不缺教學相長的故事,教師與學生總是共同朝著前方走。

帶過3屆階平班學生后,老師們感慨:“學生們在成長,也在促使老師成長,要不停地更新知識,跟得上他們的思維。”閱讀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時,需要花費一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查閱文獻。“學生提出觀點的時候,不能輕易地說‘是’或者‘否’,要看它的根源,這就是我們很辛苦的地方,但是一種正向的辛苦。”

在階平班里,郭笑延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主任醫師梁慶豐教授的實驗室故事,被多位老師視為師生共同朝前走的典范。

為持續培養科學研究能力,階平班探索實行雙導師制進行本-博貫通式培養,包括1名基礎學科博士生導師和1名臨床學科博士生導師。

梁慶豐說,課題組里郭笑延能力極強,發過頂級期刊論文,拿過醫學領域全國性一等獎,還參加過專家齊聚的全國眼科文史與學術大會,“但他只是個本科生”。而郭笑延也抓住了這個臨床學習的機會,三天兩頭往實驗室跑,連大年三十也在實驗室待著。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梁慶豐決定和郭笑延共建一個新的實驗室,自己掏了7萬元,讓郭笑延設計空間布局。即便郭笑延已經決定從眼科賽道轉向其他領域,但梁慶豐仍多次為這個本科生出謀劃策。更多的時候,給階平班上課或帶教的老師們會定期聚在一起討論,怎么拉孩子們一把,讓每一個學生找到合適的成長路徑。

郭笑延提到,自己是醫學領域的新人,而導師幫助學生瞄準前行的方向。在他看來,階平班給予了他經歷和體驗的機會,“這是很珍貴的”。

“階平班的探索實踐,是對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趨勢的前瞻性思考。”首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呼文亮表示,“下一步,學校計劃成立階平班論文質量指導委員會,全面加強學生研究生階段培養的過程管理,對研究和論文質量提出指導性建議。”

截至目前,2021級、2022級階平班學子已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技術應用大賽、北京高校青年人才國際勝任力大賽等國家或省市級比賽中獲得獎項20項。眼下,第一屆階平班的學生離“出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們已逐漸從青澀的醫學新生,走向舞臺中央。(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劉世昕)


每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