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可以帶來更加高效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健康管理方案,也可以加速藥物、疫苗的開發和推廣。”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陳家昌在4月26日召開的中關村論壇年會——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指出,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正在快速發展,生命科學領域孕育著新的變革。要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跨界合作、技術創新和創新政策支持,推動醫學和健康領域產生更多的科學發現、技術成果和創新產品,應對全球健康挑戰。
來自不同領域的新技術在生命健康領域匯集,醫學診療手段因此有了無限可能。
手術操作能否像汽車駕駛一樣配上智能導航系統?在科技部相關項目支持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團隊聯合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不同單位的人工智能等領域專家,開展交叉學科研究攻關。
“肺的血管不像高速公路那樣清晰,不僅重疊交叉,還時有變異血管出現。”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俊表示,要滿足手術高精準度的要求,必須給每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設計和實時導航。
在聯合研究團隊的攻關下,過去信息密度低的CT影像被轉變為三維圖像,醫學影像直接跨屏移植到手術視野屏,并可進行語音控制……這些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變化,顛覆了手術的“摸索”模式,真正實現了實時導航。王俊介紹,國際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在這一創新成果助力下,手術準確度提升了8%,錯誤率降低了43%。
生命健康領域的合作在跨越學科邊界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跨越國界。“利用聯影研制的腦部專用PET/CT,我們正和美國耶魯大學的合作伙伴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方面開展研究。”聯影醫療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在會上介紹,聯影還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推出世界上第一臺2米長的Total-body(整個身體) PET/CT,首次實現了藥物在體內循環代謝、沉積全程可視。這對新藥研究、臨床診療的持續創新起到重要作用。
“生命健康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目前中國每年40%的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誕生于北京,我們正在通過加快打造開放創新環境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載體,進一步釋放醫藥健康產業作為北京創新發展‘雙發動機’之一的巨大潛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于英杰強調,北京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建立了密切合作網絡,依托與清華大學共建的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在科研平臺建設、人才團隊培養、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持續發力。
當前,生命健康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如何讓更多創新成果落地應用,如何讓創新成果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群以更好應對全球健康新挑戰?
“與科技創新本身同樣重要的是通過國際合作建立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確保創新體系滿足人群需求,確保成果平等應用。”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杰介紹,基金會致力于推動建立新型伙伴關系,以期讓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成果能夠在中國和全球盡快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