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劍平
《尚書·大禹謨》中記載:“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把自滿與謙虛提升到“天道”,著實道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直至今日,在漢語詞匯中,仍然有大量與“謙”字有聯系的詞語,比如“謙卑”“謙恭”“謙和”“謙謙君子”“謙讓”“謙順”“謙虛”“謙遜”等等,可見一個“謙”字蘊含了人生的大涵養、大境界和大智慧,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謙虛是美德的彰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謙虛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從古至今,“謙”一直被視作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歷代先賢修身養性、治國治家的一劑良方。無數事例證明,凡是有一番成就者,大都具有謙虛謙和、內斂沉靜、虛懷若谷的品質。謙虛做人最為可貴,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其猶如成熟的麥穗,愈飽滿愈低調內斂,不露鋒芒,由內而外散發著美德的芬芳。不論對什么人,從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而是與人為善、謙謙有禮,創造寬松、愉悅的人際關系,給人以春風拂面的溫暖與愜意,讓人敬仰,使人折服。
謙虛是認知的清醒。先哲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猶太民族也有類似的諺語:“你需要在口袋里經常放兩張字條,一張寫的是‘我只是一顆塵埃’,另一張寫的是‘世界為我而造’。”謙虛不是虛偽,而是正視自我、高看他人。“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只有虛心學習他人的優點,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博采眾長,取長補短,才能使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創造一番事業。
謙虛是智慧的流露。作家高爾基說:“智慧是寶石,如果謙虛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謙虛謹慎,不僅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標準,也是為官從政的基本要求。“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謹于言而慎于行”……這些積淀下來的為人處世哲學,都能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有益借鑒。事實上,成長的道路、事業發展的軌跡,總是會有崎嶇、有曲折。只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就能從容應對前進路上的風險挑戰。宋朝呂本中所著《官箴》,開頭便講:“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告誡為官者要時時堅守謹慎這一重要原則。面對名利、進退、榮辱,當有一顆平常心,凡事看得淡一點,超然一些,時刻懷著一顆謙虛謹慎的心,時時精進,人生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驕傲的人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趾高氣揚、恃才傲物、夜郎自大,不難看到充斥其中的浮躁心、狂妄氣和輕浮風。這樣的做派,也許在一時一事上能成點事,若放在人生的大廣角中去審視,終究會成為人生道路上的羈絆。清代學者戴震有言:“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驕傲的人做任何事,都是十之九敗;謙虛的人想做的事,十之九成。驕傲的人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謙虛的人才會在謙虛中獲得廣闊的天地。人生漫漫,越是站上高位,就越要放低身段,保持謙虛姿態,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才能站上人生的制高點,才可成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