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青蒿素的研發,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首選抗瘧藥物在全球推廣。據不完全統計,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
獲獎后,屠呦呦說,她研發青蒿素的靈感,來自東晉學者葛洪的著作《肘后備急方》。在問世17個世紀后依然能發揮效力的《肘后備急方》,是本什么樣的書呢?
先說作者,葛洪是東晉人,治學領域廣泛。首先,他是道教思想家,精通煉丹術、醫術;其次,又是頗有文采的文學家,撰有碑誄詩賦百卷、各種文告30卷;此外,還是卓有成就的史學家,撰有各種雜史300多卷。
《肘后備急方》并非是最能代表葛洪思想的著作,但卻稱得上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書名就能說明這一點——肘后,意思是放在手肘后,隨時可拿起來翻看;“肘后備急方”就是指可以常常帶在身邊的應急實用手冊,記述了各種急性病癥或某些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方藥、針灸、外治等法,蘊含了豐富的醫學、護理學思想,保留了許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和技術。
作為一部旨在備“貧家”所用之書,《肘后備急方》一方面大量采用當時的口語進行寫作,即便今天讀來,依然很好理解;另一方面,書中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葛洪在行醫、游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簡便易操作不說,他還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弄到的藥物,即使花錢買也很便宜。對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表贊道:“不用難得之藥,簡要易明。”
比如,書中記載了最早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法,以搶救上吊的人:“徐徐抱解其繩……懸其發……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腹中礱礱轉,或是通氣也,其手撈人,當益堅捉持,更遞噓之。”在這里,懸發是使呼吸道通暢,塞鼻孔是為了防漏,用蘆管用力吹氣,與現代氣管插管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催吐法。書中說:“治食野葛已死者方。以物開口,取雞子三枚,和以灌之,須臾吐野葛出。”葛氏首創的口服催吐法,至今仍是搶救急性中毒最及時有效的方法。
舌下含藥護治心臟病法,《肘后備急方》里也有:“有五膈丸方:麥門冬十分去心,甘草十分,炙,椒、遠志、附子、炮干姜、人參、桂、細辛各六分,搗篩,以上好蜜丸,如彈丸,以一丸含,稍稍咽其汁,日三丸,服之,主短氣、心胸滿、心下堅、冷氣也。”據考證,這是最早的舌下含劑護治心臟病法。
《肘后備急方》十分重視未病先防,強調積極主動或被動免疫,事先服食某些藥物或采取某些措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防止病邪侵襲。比如,提倡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乃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被認為是中國免疫思想的萌芽。
在《肘后備急方》中,每一副藥方都有著精準的數量描述,比如在對傷寒論證時,葛洪寫道:“取旨兌根葉合搗,三升許,和之真丹一兩,水一升,合煮,絞取汁。”關于藥物品種、取量、服用方法都在書中詳細敘述。即便有的記載得不那么詳細,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如青蒿素的最終提取,依靠的雖然是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的結合,但最初的靈感是來源于《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15個字。
正是這句話,讓屠呦呦聯想到這么幾個問題:“其一,中藥有很多品種,青蒿到底是蒿屬中的哪一種?其二,青蒿的藥用部分,《肘后備急方》提到的絞汁,到底絞的是哪部分?其三,青蒿采收季節對藥效有什么影響?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
經過反復思考,經歷多次失敗,通過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瘧組分,屠呦呦團隊最終在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最終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正如她所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傳統中醫藥學是可以為現代醫學的發展帶來巨大貢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肘后備急方》的生命力,會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