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網絡懸疑劇力作不斷涌現。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口碑斐然,到《長安十二時辰》《庭外》《他是誰》反響不俗,再到《塵封十三載》《漫長的季節》《繁城之下》引發熱議,又到近期《錯位》《新生》《微暗之火》等播放指數走高,這些優秀作品經網絡視聽平臺劇場的IP化、品牌化打造,形成了引人矚目的懸疑劇創作播出景觀。
這一文藝現象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懸疑敘事與現實抒寫相得益彰。創作者在巧妙運用時空穿插、線索交叉、視角轉換等多樣化敘事方式建構懸念、推進情節的同時,更加注重鋪陳人生百態、塑造立體人物和剖析復雜人性。觀眾隨著跌宕起伏的劇情“抵達”真相的過程中,“沿途”所見皆是人間煙火、悲歡離合,和或剛正、或睿智、或冷酷的人物形象。比如《漫長的季節》里,有著溫馨家庭的王響因為一起碎尸案家破人亡。他始終放不下心結,十八年后踏上尋找真相的路途,解開兒子之死的謎團。《沉默的真相》的檢察官江陽名校畢業,前途不可限量,卻為了給一個素不相識的教師申冤,付出前途、聲譽甚至生命,在觀眾心中成為“赤子之心”的化身。懸疑張力與人物共情的交織賦予作品強大的情感張力,也讓觀眾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中感受生活的溫度。此外,《庭外》展現一線司法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看不見影子的少年》關注拐賣兒童的話題,《膽小鬼》講述青春成長中的困惑和迷茫,懸疑劇創作融合多種題材元素,拓展敘事維度,展示了創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準確把握、熱切關注和深度思考。
其次,審美追求符合時代風尚。在網絡文藝生態優化、網絡視聽產業化、精品化的良好態勢下,網絡懸疑劇整體呈現出理念更新、審美提升、制作上乘的局面。創作者在把握推理邏輯和懸疑節奏的基礎上,追求先進的藝術理念,使作品的表現方式多元化,鏡頭語言風格化,影像風格唯美化。《漫長的季節》以黃色、綠色等偏柔和的秋日色彩為主色調,卻在結尾處打造漫天白雪的意境,并輔以一段主要人物十八年前生活片段逐一切換的特寫鏡頭,表現“漫長的秋季”才剛剛過去的意境,高度概括劇中人物的悲與喜。《繁城之下》將大量場景放置在江南曲折回環、一步三看的古典園林之中。每個微小的角落都疊加了稠密的想象,這些由繁多的點放射交織成的網絡既是一種復雜的文本,也是高度壓縮的空間,不僅提供了一種“縱深-窺看”視角,還與故事的深層內核形成呼應,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隱喻。可見,近年來涌現的懸疑劇運用隱喻與象征手法,營造詩化生活場景,對細節和音樂精雕細琢,形成一種有歷史縱深感和生活真實度、寫意風格和寫實品格相結合的東方美學氛圍,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
再次,弘揚公平正義,傳播正能量。懸疑劇曾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掀起一陣創作熱潮。然而,過度開采之下,部分懸疑劇出現過于詳細地展現犯罪過程、暴露偵破手段,對血腥暴力過度渲染,甚至對作惡罪犯過于同情而導致價值觀模糊混亂等問題。當下的懸疑劇創作吸取了彼時的教訓,在呈現豐富的生活和復雜的人性同時,始終以追求公平正義為主基調,自覺深耕意義層面,在法理人情、探案追兇之間,懺悔與救贖、丑惡與良知的沖突對比之下構建起積極正向的價值體系,彰顯鮮明的教育警示性,鞏固人民對法治的信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憧憬。這一創作理念往往是通過表現主要角色執著堅定地追尋真相,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平衡法律與情理的故事來實現的。《微暗之火》的刑警林方路和老陳在偵破千禧夜殺人案的過程中,一個面對曾是戀人的犯罪嫌疑人南雅,一個發現自己女兒陳玲與案件相關,他們堅定地守住了自己作為執法者的底線,將維護公平正義作為第一要務,用司法的力量給人民群眾送上可信可感的勇氣和希望。《黑土無言》里的刑警隊大隊長關宇在破獲一起惡性案件時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楊四曾經誤入歧途,出獄后一心想與兒子楊雪松過好日子,卻因楊雪松失蹤不斷被卷入案件的不幸經歷,一再勸說楊四,使他懸崖勒馬,放棄了為楊雪松報仇殺人的念頭。這些內容既將正邪對立、邪不勝正的主題演繹得淋漓盡致,又回應了觀眾對朗朗乾坤、善惡有報的樸素愿望和對良法善治、和諧社會的向往。
國產網絡懸疑劇在敘事、審美和意義層面的突破,為該類型劇目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我國網絡劇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但我們在為懸疑劇所取得的成績高興同時,也應冷靜看到部分作品還存在雷同化、套路化、過度追求離奇反轉或大尺度,整體邏輯不嚴密等問題。思想性、藝術性有機統一是成就優秀作品的法寶,國產網絡懸疑劇的藝術創新始終需要以扎實故事、真實情感、鮮活人物和積極價值為支撐,把活躍的創造力和豐富的表現力匯聚成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創作出更多既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又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精品。
(作者:徐貞,系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