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見到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物理分會前任主委、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戴建榮時,能真切地從這位50多歲的學者眼中,看到焦灼與期待。
只有了解醫學物理師的發展歷史,才能讀懂他的心情。
早在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就開始有物理工作者進入醫院,參與到腫瘤放療的工作中,并在醫院逐步建立起醫學物理師制度。相比之下,中國內地的醫學物理領域從學科到行業的發展均較為緩慢。
作為新中國第一批醫學物理師,我國權威放射物理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胡逸民1964年從安徽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日壇醫院放射治療科,也就是現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但在那個年代,像胡逸民這樣的醫學物理師只是鳳毛麟角,且這個職業在當時更加不為人們所知。
正常運行的放療設備,平穩順利的治療過程,或許會讓人無法充分體會到醫學物理師工作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醫學物理師的一個微小失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
2010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發報道,詳細介紹了美國一起放療事故:一名舌癌患者腦干和頸部連續三天受到不當輻射,最終身亡。
調查結果顯示,造成該事故的原因,是當時負責這名患者治療的醫學物理師沒有發現計算機出現故障,某一步操作沒有被保存。此外,院方沒有及時在患者首次接受治療前,按慣例做確保計算機程序正確性的試運行,也是造成這次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而院方之所以在患者受到第三次過量輻射后才進行測試,是因為醫院的醫學物理師當時正在接受培訓,醫院面臨人手短缺。
這名在事故中身亡的患者,彌留之際仍希望這次事故能得到深入研究和公開探討,從而使別人不再重蹈他的覆轍。
此后,美國醫學物理人才的培養逐年完善。自2012年起,只有醫學物理專業碩士或以上畢業的人員才能進入美國的醫學物理師行業。2014年起,臨床醫學物理師必須經過兩年的住院生實習才可以上崗。同年起,美國要求參加醫學物理師全國統一執照考試的考生,需在相關部門認證的醫院實習兩年后才可參加考試,并設置了五位高級臨床醫學物理師輪流面試考生的形式。
無獨有偶。2013年初,法國一家醫院的兩名放療醫生和一名醫學物理師,因過量使用放射線導致至少12人死亡、數十人重病而被判刑。而事故調查報告表明,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5200多名患者在該醫院接受放射治療時被過量照射。
事故促使法國衛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3年后,法國醫學物理師的培訓期調整為碩士畢業后兩年。同時,法國衛生部保證提供一定數量的醫學物理師崗位,與法國放療單位的設備及人員匹配。
由此可見,對于醫學物理行業體系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這兩起醫療事故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也讓醫療機構以及社會深刻理解了醫學物理師及其工作的重要價值,為各國醫學物理行業體系建設工作敲響了警鐘。
隨著研發力度持續加大、科技手段不斷進步,我國放療設備研發日趨自主化、高端化。2023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明確,到“十四五”結束,我國放射治療類設備及系統規劃總數達到5518臺。技術和設備進步的同時,醫學物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要跟上。
采訪中,多位專家呼吁,應進一步完善醫學物理師人才培養體系和職業發展機制。目前,高校、醫院、醫療設備企業等各方密切合作,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和自主探索,已積累了不少可供參考的實踐路徑,并具備了醫學物理人才培養和職業發展的諸多條件。
“國家層面的統一規范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戴建榮強調,要吸取國外“前車之鑒”的經驗教訓,早日完善醫學物理行業體系建設,才能防患于未然,讓醫學物理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