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縣因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而成為“中國湖城”,因贛劇饒河戲等地方戲在這里越唱越響亮,外來劇團在這里能找到市場,而成為全國有名的戲曲之鄉,成為響當當的“戲曲大碼頭”。
前不久,上饒戲曲發展振興調研組來到鄱陽縣調研。調研表明:鄱陽作為贛劇饒河戲源頭,作為中國戲曲之鄉,是當之無愧、聞名遐邇的“戲曲大碼頭”。調研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
思考一、培育“戲曲大碼頭”,既要有好戲,也要有好市場
說鄱陽是戲曲大碼頭,一是因為鄱陽的演出氛圍好,演戲的劇團多,看戲的“戲迷”多。在鄱陽,劇團堅持送戲下鄉,堅持戲劇進校園,堅持國有劇團、民辦劇團共發力,堅持傳統戲與現代戲、連臺大戲與折子戲、本地劇團與外來劇團演出齊上陣,堅持贛劇和其他戲劇常演長演,形成了演出有好戲目、好氣氛、好市場、好效益、好評價的“五好”新格局,當地百姓“三天不看戲、做事沒力氣,十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一月不看戲、看誰都生氣,半年不看戲、這日子過不下去”,有的演出場次觀眾超過萬人。在鄱陽縣,劇團呈國有、民營齊頭并進的“1+17”格局,外地劇團來鄱陽城鄉演出一年不少于80場,這樣喜人的戲劇市場,著實讓人刮目相看。
二是因為鄱陽戲曲演出密度高,本地的、外地的演出此起彼伏,已形成了戲劇“聚集效應”。以鄱陽贛劇團為例,去年演出500多場,演出檔期達6個月。正月每天演出收入平均達5萬多元。在鄱陽,劇場和戲臺多,到處都是演出場地,全縣年戲劇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在鄱陽,國有劇團唱主角,民營劇團也毫不示弱,珠珠贛劇團、金木贛劇團、青年贛劇團、鳳凰贛劇團等民辦劇團發展也很興旺;不僅本地演出市場火爆,而且弋陽腔劇團、鉛山梨園春劇團、金華婺劇院等縣外、省外劇團來鄱演出頻繁,在農村“買票看戲”成為風尚,在縣城看演出經常“一票難求”。在鄱陽,戲曲創造創新步伐加快。贛劇《詹天佑》獲“文華劇目獎”,《碧血黃花》獲“玉茗花”大獎,《紅星戀歌》獲“五個一工程”獎,《生命至上》獲全省戲劇創新劇目獎。在鄱陽,贛劇進校園全面展開。中小學饒河戲韻律操全縣普及,今年四月還開展了“鄱陽縣中小學饒河戲韻律操大賽”。
思考二,大力培育戲曲市場,須堅持常演長演
一是在鄱陽不愁演戲沒人看,就怕演戲買不到票。鄱陽民間流傳著“過節必看戲,看戲像過年”的俗諺。做屋架梁、婚慶祝壽、修路筑橋、參軍升學 、掃除瘟疫、祈禱太平等,都要請戲看戲。去年以來,鄱陽開展了為期三個多月的“戲比天大、戲如大學、以戲促功”活動,復排了贛劇《十五貫》《楊門女將》《周仁獻嫂》等連臺大劇,創排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贛劇《鄱湖兒女》《九箭射東湖》《陶母退禮》等小戲,全面啟動“贛劇進校園”活動,舉辦了“奮進新時代”饒河戲惠民演出周,演出五天,場場爆滿,真正呈現出“戲到鄱陽活,戲到鄱陽火”的盛況。二是講求老中青觀眾協調發展。鄱陽開展了饒河戲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景區等一系列活動,促進了戲曲離觀眾越來越近和“粉絲群”的不斷壯大。現在,越來越多的鄱陽人不但愛聽戲,還愛唱戲。中小學、社團組織、老年大學、票友協會、業余劇團等,成了傳播戲曲的重要載體。三是堅持“讓年輕人演年輕人”。鄱陽在全省全市率先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每年舉辦“種子師資培訓班”,組織全縣30多所中心學校的音樂老師進行系統專業的贛劇饒河戲學習培訓,在全縣中小學推廣“饒河戲韻律操”,并組織專門比賽,加強校園饒河戲普及教育,在全縣首推《饒河戲進校園普及讀本》,首開“戲曲進校園”教師培訓班,組建進校園“VR數字院團”,大力倡導“讓年輕人演年輕人”。縣贛劇團及民間劇團紛紛“觸網”,拍視頻、開直播,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戲曲,喜歡戲曲,使饒河戲以更加年輕的面貌,綻放出繽紛色彩,迎來更多知音。四是將贛劇等戲曲演出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鄱陽按照“市場運作、企業經營、政府購買、群眾滿意”原則,積極主動地引入市場機制,將送戲下鄉服務交由具備條件的企業承擔,每年送戲下鄉的采購金額達87萬元。五是將戲曲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鄱陽饒河戲傳承保護分中心積極參加“鄉鎮旅游節”“饒州古鎮文化節”“瓦屑壩移民文化園”“江西省少數民族藝術節”“上饒市非遺展演”“四省四市民間藝術節”等演出,并赴北京、臺灣、香港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赴杭州、長沙、濟南等地參與旅游推介演出。
思考三、呼喚優秀戲曲人才源源而出、滾滾而來
戲曲作為饒信文化中的瑰寶,越來越受到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重視。但上饒戲曲也面臨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局面。贛東采茶戲發源于上饒,原來上饒有采茶劇團,現在劇團沒了,全市只有玉山縣藝術團一位演員尚能唱贛東采茶戲。老一輩藝術家由于年齡和身體原因,無法重振當年風采。前些年蕭條的戲曲市場,又使一部分專業素質頂尖的戲曲骨干忍痛轉行。就全市而言,推進全市戲曲發展振興,最急最難的是解決好人才斷層的問題。
思考四,上饒戲曲的傳承保護、發展振興需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
當今上饒戲曲發展的現狀,呈現參差不齊的五種境況:一是名存實亡。即劇種、曲種名目只存在于文字記載或老藝人記憶中,舞臺上基本銷聲匿跡,如贛東采茶戲,原有市采茶劇團已關門,現在只有玉山藝術團個別演員能上臺演唱;二是瀕臨消亡。尚有老藝人在苦苦支撐,沒有傳人,只零星地在一些鄉村中出演,如串堂班、三角班等;三是生機尚存。但卻是在“強顏歡笑”,如橫峰的提線木偶戲,表演難度大,傳承者極少。四是十分火爆。如鄱陽的贛劇饒河戲,廣信區和玉山的贛劇信河戲、德興廣豐信州區的越劇,一年到頭都在演,不僅農村演,而且還在景區演、城里演,不僅在本地演,有時還到外地演。五是地域發展不平衡。如玉山縣城投集團成立了贛劇團,一年演出達220天,但幾乎百分之百都在鄱陽演,在玉山戲迷太少、市場太小,幾乎沒有演出,出現了“戲離鄱陽不靈”的現象。
根據上饒戲曲發展的現狀,我們提出了全市戲曲傳承保護的分類指導思路,就是:因時因勢因劇種,各施對策。對弋陽腔、婺源徽劇、贛劇饒河戲、信河戲、橫峰提戲木偶戲、贛東采茶戲這些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切實保護。對其他劇種,則因劇而異。具體地說:第一、對于早在舞臺上銷聲匿跡的,如哭靈戲、游春戲、大棚戲等劇種,基本上被市場淘汰,加緊搜尋挖掘它們的古蹤古跡,盡可能地收集整理資料,以圖、文、音、像等多種形式,加以編錄,歸入藝檔保存,以供今人或后人的專業工作者“研究考古”之用。第二、對于一時沒有市場的劇種,如道士戲、蓮花落等,趁老藝人還在,加緊以錄音錄像等現代科技手段,給后人留下立體形象的資料。對存在于一些縣的道士戲等,無論從曲調、劇(曲)目、表演手段以及樂器,都曾有過較大影響力。只是由于與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相差甚遠,又未產生新的傳承人,但它們的存在,可以維系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對于此類劇種,我們在做好歸錄存檔的同時,不妨以松散型的方式,在特別強調不搞“封建迷信”的前提下,允許這類“季節性”演藝班子留存民間,并加以積極的管理和指導。第三、對于獲得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的劇種,不管現狀如何,就要采用全方位的保護,并著力在傳承、在常演長演上下功夫。
思考五,多管齊下,讓所有劇團都走向市場一比高下
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全市各縣市區都有戲劇演出,12個縣市區中有11個有劇團,但發展不平衡,鄱余萬三縣的劇團效益好,城區周邊則相對較差。經過調研我們認為,現在發展的機會很好,所有劇團都要抓住機遇,走向市場一比高下。
培育演出市場,要特別重視劇本和編導,重視本土劇作人才的培養。劇本,乃一劇之根本。鄱陽縣請專家寫劇本,一個劇本需要30萬元。而且外地的作家不知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知當地民眾的欣賞習慣,不知該劇種的流派特點,不知該劇團演員演藝個性。這“四不知”的劇作者,編寫這樣的命題劇作,你說這種戲,除了到官方去領個獎之外,會好到哪兒去?
培育演出市場,對各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事實上,無論官辦的演藝單位,還是民間的草臺班子,都同樣在娛樂和教化大眾,同樣在為地方戲曲、曲藝事業作貢獻,地方政府扶持民間演藝團體,是對地方戲曲最好的保護。(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