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縣穩步提高耕地質量——
建好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
人民日報記者 周歡
田還是那些田,可樣貌完全不同,方方正正,路成網、渠相連。一看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黃信文就滿心歡喜。
“田地連成片,農機直接開到地頭,早稻收得快、晚稻不耽誤!”黃信文是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樂豐鎮茨山村黨支部書記,也是種糧的“老把式”,“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是件大好事。”
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重要舉措。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鄱陽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78萬畝以上,連續14年糧食產量超20億斤。近年來,鄱陽縣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零散分布的小田變為成方連片的大田,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基礎支撐。
“最直觀的,是農田面積的增加。”黃信文手指著一塊地,“這里原先是田埂和邊角料地塊,現在也成了能耕種的田。”
算下來,茨山村的農田總面積增加了150畝。早晚兩季稻谷加起來,每年可增產糧食30萬斤。
不只是茨山村,整個鄱陽縣目前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95萬余畝,由此新增農田1.4萬畝、年增產糧食3000多萬斤。不僅如此,每畝田的種糧成本還下降了100元左右。
水利設施提檔升級,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又一成效。
西臨鄱陽湖,鄱陽縣域內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然而,由于灌溉水渠體系落后,鄱陽縣曾一度面臨全縣豐水和田間缺水并存的窘境。
“以前建設的土渠年代久遠,容易淤堵、滲漏,而且流量小、流速慢,碰上集中用水的時候,村民急得直跺腳。”對于缺水,黃信文印象很深。
旱能灌、澇能排,建好水渠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一環。清淤疏通、加固硬化、建電排站……通過系統的渠系建設,鄱陽縣農田排灌情況明顯改善。在茨山村,機耕道旁的農渠里,水被分流至田塊兩側的毛渠進田,滋潤著水稻的生長。
“我們應對水旱災害的能力明顯提高,穩產增產底氣更足。”黃信文做了個對比,“現在,水庫放水后12小時內水就能流進田里,擱以前得好幾天。”
此外,鄱陽縣還建立了高標準農田管護中心,進一步整合資源、創新機制,落實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經費來源,努力保證高標準農田長期發揮效益。
“今年,全縣早稻產量8.26億斤,同比增產600萬斤。晚稻長勢不錯,豐收在望。”展望未來,鄱陽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豐俊偉信心十足,“我們要穩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確保高產穩產、旱澇保收。”
(原載于2024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