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龍潭湖公園露營
本報記者 徐騫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公園+”模式創新實踐,不斷開拓公園功能邊際,在城市公園景區嫁接體育、休閑、歷史文化教育等新場景,放大公園服務功能,全面激發公園活力,提升市民幸福感。
公園+體育 賞景運動兩不誤
晨曦微露,位于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的數創公園的環形跑道及智能健步道已迎來許多鍛煉的市民。伴著清涼的秋風,大家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盡情舒展身姿,運動流汗。
數創公園不僅有廣勝塔、音樂噴泉、穿行廊架等特色景觀,還有一條長約1300米的環形跑道及智能健步道、迷你足球場,市民游玩累了,還可以坐在太陽能智能座椅上休息。“我太喜歡在這個公園里跑步了,氛圍感很強,科技感也很強。不僅能夠看到自己跑了多少公里,跑多快,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還能看到與全國跑友的排名。我去年跑的時候只能擊敗40%的人,今年我能夠擊敗80%的人,感覺很有成就感。”在饒城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張賢健告訴記者,他習慣在該公園跑步,現在通過掃臉后,在跑道內的運動數據就會被自動記錄,運動時長以及歷史運動信息都可以一目了然。在公園的開闊空地上,市民們還根據顯示屏專注地練習太極拳動作,通過AR技術的加持,傳統的太極運動被賦予了全新的科技感。
出門就能走進公園游玩,下樓就有場地開展運動。近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如今的饒城無論是大小公園,還是新建或改建的公園,公共免費的體育健身器材、運動場地及健步綠道隨處可見,市民出了家門就可以健身。
公園+休閑 市民樂享愜意生活
在綠意盎然的草地上盡情奔跑,在五顏六色的野餐布上享受陽光的洗禮,或在舒適的座椅上翻開一頁書卷,沐浴秋高氣爽的微風,環抱一棵挺拔的大樹……“人應該待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近年來,這句話喚醒了大家對戶外的向往。
秋日的午后,漫步龍潭湖公園,游客遍布,歡聲笑語。市民盧女士與朋友們在草地上悠然躺臥,聊天拍照,她贊嘆道:“這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園,不僅景色美輪美奐,功能更是豐富多樣。”入秋以來天氣轉涼,來公園曬太陽成了她每個周末的固定節目。“秋天是最宜人的曬太陽季節,常來公園沐浴陽光,不僅能享受那份溫暖,還能讓我們的心靈更加陽光向上。”
龍潭湖公園是適宜人群最廣的公園,適合全齡段的人前來玩耍。市民可以在大片齊整鮮綠的草坪上露營、野餐,享受著身處大自然的開闊;還可行走在湖水架著的長橋上,欣賞水面的清澈無垠;更可以在月季花開的季節,過來賞花拍照,在朋友圈發出屬于自己的“人生照片”;帶孩子的游客,還可以將孩子放在兒童游樂區,讓他們在滑梯和秋千中與小伙伴一起享受著玩鬧的樂趣……
此外,饒城的另一座公園——濱江公園,作為一座開放的街邊公園也是市民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濱江公園順著濱江路人行道,沿著信江河道一路延伸,被不少市民稱為上饒最長的公園。
這里每日人流如織,中老年市民在此聚集,鍛煉身體、唱戲曲、打橋牌,盡情享受休閑時光。不僅如此,這里更是人們早起散步、觀賞夕陽、傍晚漫步、感受歲月靜好的理想之地。
據了解,2023年以來,我市根據住建部、省住建廳關于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的工作要求,將龍潭湖公園、市民公園、陸羽公園等全市共37座公園227塊綠地進行開放共享,面積總計82.9萬平方米。隨著“公園20分鐘效應”的普及,逛公園已不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熱愛公園,將其作為放松、休閑的日常生活方式。公園,成為了城市生活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公園+歷史文化 煥新城市文脈活力
厚植的城市文化內涵,鮮明的主題特色。我市近年來在公園建設中巧妙融入歷史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富有文化主題的公園,巧妙地將“學”與“游”相結合。使市民在漫步公園之際,也能深切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與魅力。
步入張恨水公園,其環境優美,水榭亭臺掩映在綠意蔥蘢之中。以張恨水本人及其作品為主角的雕像貫穿公園的建設環境中。一路走一路看,雕塑中的張恨水身著長衫,手捧書籍,形象栩栩如生。漫步其中,刻有《我與上饒》散文的石碑,似乎在低語著他的回憶;以書籍為造型的雕塑,巧奪天工,一面記載著張恨水的簡介、文學史地位、讀者分布群等信息,另一面則展示著民國時期的《南京人報》《世界晚報》《申報》《新民報》等報紙,“賦予章回體新生命”的標題彰顯著他的文學成就。電影膠片造型的銅雕展示張恨水的文學作品;文化墻雕塑再現著張恨水童年少年生活的場景……
特地前來參觀的市民李女士感慨地說,“在欣賞一座座雕塑的過程中,我仿佛在回顧張恨水先生的作品和生平,對他卓越的文學成就充滿了敬意。”
同樣,位于吉陽中路與廣信大道交會處的方志敏公園,也以文化為主題,打造了一座集紅色景觀、英烈雕塑、健身場地、親子樂園、地下停車場、景觀綠化帶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公園。在這里,市民可以邊散步邊游玩,近距離感受紅色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力量。
“出門即公園,步步皆美景”,如今的上饒市,各類公園如繁星點綴城市,市民在轉角之間便能邂逅詩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