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興聚遠樓,有一尊王祜坐像,他能有此殊榮,是因為他為三清山注入了人文靈魂,修建了三清宮等景點,為這名山大川增添了許許多多極為艷麗的色彩,更為幾百年后的今天能邁步世界級“雙遺產”名錄而奠定了前提條件,他也因此被人敬為三清山開山始祖。
王祜(1423—1515年),明代道士,德興昄大鄉汾水村人 ,自幼清風道骨,以詩書自娛,而立之年則寄情山水,潛心修道。他從小就讀于南山書院,少有大志,學習刻苦。明景泰七年(1456年),他繼承祖輩王霖未竟事業修建三清宮。他購置地產,重整舊址,帶領家族眾人在三清山復建宮殿及后閣、闕廊、門樓、牌額、膳堂、齋舍、臥房及圣像等項,以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神位,命名為“三清宮”。接著又籌集巨資,在三清山依勢布景,雕鏤山巖,鋪修道路,架建橋亭,創修自北麓分水村步云橋經風門至玉京、玉虛、玉華三峰的百余處景點景觀,建置以三清宮為中心的“少華福地”石建筑群,使三清山成為遠近聞名的道教名山,贏得“江南何處是仙家?孤柱擎空見少華”和“少華之奇,不讓天臺雁蕩”的盛譽。
億萬年來,三清山一直在那里,自晉朝葛云、葛洪后,三清山才成為歷代道家修煉場所。而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觀的是王祜的先人——宋人王霖。
唐僖宗時,王霖祖先信州太守王鑒奉旨撫民,到達三清山北麓,見到此山風光秀麗,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攜家歸隱在此。到宋朝時,其后裔王霖捐資興建道觀,供奉“三清”,即道教三大天尊,成為道家洞天福地。后因年久失修而荒廢。
延至明景泰年間,當時居住在昄大早禾田的王霖后裔王祜欲繼承祖業,重修三清宮,弘揚道教文化。其想法即刻得到了全族的支持。族長王景陽當即召集全族人到王家祠堂,向全族人提出王祜這一想法,得到全族上下的響應,他們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無錢無糧的也摩拳擦掌要求出力。
全族人所捐之錢糧遠遠超出了按原制重修的預算,王祜等人與全真道士詹碧云商議:重新規劃,增其舊制,新建的三清宮總體布局形要同“八卦太極圖”,即以三清宮為中心(無極),前后二殿象征陰陽兩極(太極),圍繞此中心的各景點建筑向四面八方輻射全山,按八卦方位營建八大道教建筑,外圍附屬工程要結合早禾田村子的布局。
王祜有大才,他將才華施展在三清宮的建設上。三清宮建設依山布景,沿山鋪道,遇水架橋,鑿巖造像,工程浩大,氣勢恢宏。從登山處步云橋直至天門三清福地,共興建宮觀、亭閣、石刻、石雕、山門、橋梁等200余處,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其規模與氣勢可與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工程建設了3年多時間,完工后,詹碧云在三清宮主持道觀,直至仙逝葬在三清山。
此后,王祜又在分水等地置買田產,專供三清道觀的維護。自此三清宮香火不斷,成為道教文化淵源顯勝地。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云漢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譽,是道教人士必訪之地。正德十年(1515年),王祜逝世,享年93歲,死后也埋葬于他為之付出了畢生精力的三清宮旁。(記者 操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