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交響曲(跨界藝術)
Much More、海豚動漫、山河映畫、摩斯電碼、上海拜思、幻鯊文化、星石數字、藝數中華、
微子工作室、Sasha(俄羅斯)、Petko(保加利亞)作
風沙智語(裝置作品)
黃 彥 胡卓君 劉蕭涵作
紋·路(裝置作品)(局部)
張國云作
作為全球流行的藝術形式,數字光影藝術以其獨特魅力,在文化自信表達、世界文化交流、城市空間更新、藝術創作與產業融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9月3日和10月24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流光繪影:“一帶一路”國家文明互鑒光影作品巡展》,分別在位于沈陽的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和位于烏魯木齊的新疆美術館啟幕。展覽借助“一帶一路”東北橋頭堡(沈陽)與西部橋頭堡(烏魯木齊)的區位優勢,用數字光影藝術向公眾呈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圖景。
三大單元展現藝術成果
“流光繪影”展覽體現了“一帶一路”倡議下文明互鑒的核心理念,通過精心設計的三個主題單元,全面展現“一帶一路”文明互鑒的光影藝術成果。
“共商·光化萬象”單元挖掘絲綢之路的精神財富,以城市建設和人民幸福生活為表現內容。這一單元著眼于“一帶一路”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共建·光映山河”單元聚焦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展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強調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共享·光照未來”單元圍繞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展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未來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作用。
這三個主題單元不僅展現了“一帶一路”文明互鑒的光影藝術成果,還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進行了生動詮釋。通過這些光影藝術作品,觀眾能夠更加形象生動地理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意義與重要價值,感受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綻放出的璀璨光彩與獨特魅力,深化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觀。
多元創作促進民心相通
圍繞“一帶一路”文明互鑒主題,展覽精選了來自中國、俄羅斯、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泰國等10余個國家的近百件優秀光影藝術和互動裝置作品,通過主題多元和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實現文明對話,促進民心相通。
《人類交響曲》集結中國、俄羅斯、保加利亞3國7座城市的11位藝術家/團隊,共同完成一部時長14分鐘的跨界藝術作品。該作包括童真、傳統和未來3個篇章,將光影秀與川劇戲曲、電音、現代舞、演奏等多種形式結合,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跨文化融合的魅力。縱觀人類城市發展史,科技的進步與變革始終在城市空間演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無疑將在未來城市空間的變遷中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
“猜想城市”系列作品之《算法猜想》的靈感源自重慶的“8D魔幻地形”。創作者通過網絡收集了大量山體和城市建筑的照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訓練,采用AI風格遷移,并結合荷蘭藝術家埃舍爾的“錯覺”空間風格,創造出AI視角下的城市圖像。科技的突飛猛進給人類帶來巨大影響,新的技術無疑是人類原有能力的拓展與延伸,在未來世界里,人與技術將形成何種新的關系?《蛻變》《人工自然》等作品,正是對未來人類與技術之間關系的暢想以及對未來人類形態的大膽猜測。
2000多年前,張騫率領使團出使西域,開辟了橫貫東西的古絲綢之路。數字繪畫《鑿空之旅》以中國畫的藝術手法表現張騫的“鑿空之旅”,數字技術的使用為傳統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新的魅力。
數字長卷《紋·路》選取中國西部地區及中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紋飾為主題,結合中國西南非遺亮布織物的獨特質感,通過現代科技把傳統刺繡、織錦與剪紙紋飾融合在一起,以展覽現場光影效果的變化呈現出紋飾的歷史深度與文化意象。
《三星之面》聚焦中國西南地區的傳統文化,從三星堆面具這一微觀視角出發,用現代激光技術結合西南少數民族的非遺亮布材料、刺繡紋樣,呈現三星堆面具獨特的面部紋飾和豐富的立體表情,詮釋中國三星堆文明在遠古與現代的交融。
交通網絡的建設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與文化互鑒的重要基礎。互動光影裝置《風沙智語》以“交通”為核心詞,展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系與互動。作品提取部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交通貿易數據,將其轉化為燈光與機械結構驅動源;采用海上絲綢之路代表性交通工具“帆船”的形態,通過對桅桿、風帆、船槳等要素進行藝術轉化、組合,以沙喻水,結合動態交互,構成了作品的最終形態。無人接近時,裝置處于“流動模式”,燈光與機械結構如細沙般緩慢變化;當感知觀眾接近時,裝置即進入“數據驅動模式”,產生模式、頻率變化的豐富視覺效果。作品希望通過交互的動態光影與序列化機械美感,表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緊密合作與共榮共生的關系,傳達出各國共同進步、攜手邁向未來的美好愿景。
沉浸空間實現藝術共享
光影藝術作為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媒介,已成為國際前沿的藝術語言。本次展覽以“光影藝術”與“光影科技”作為媒介,融合3D Mapping、互動交互、數字控制等技術手段,運用“藝術+科技”的深度融合敘事手法,創造獨特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展覽以“沉浸敘事”的手法,通過光影數字影像、光藝術裝置等媒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進行多維度藝術呈現,生動詮釋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方式、人地和諧共處的新生態,以及人類文明互鑒共榮的新形態。
展覽不僅是一場視覺與感官的藝術盛宴,也是一次深入的文明對話與心靈觸動。觀眾在光影的流轉中穿梭于不同時空,感受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的深厚底蘊。互動裝置將這種體驗推向了一個新的維度——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觀眾參與其中的媒介。當觀眾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藝術作品的形態和表現,這種參與感和互動性讓藝術作品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讓“一帶一路”的故事變得更加可感、可知。
數字光影藝術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強大的傳播力和感染力,能夠跨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這種藝術形式的創新和普及,讓世界看到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也讓人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同。
數字光影藝術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鼓勵藝術家打破傳統的束縛,用新的技術和手段去探索藝術的可能性,表達文化的多樣性。這種創新精神,不僅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光影藝術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橋梁。
(作者系2024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流光繪影:“一帶一路”國家文明互鑒光影作品巡展》負責人,四川美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