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縣“四融一共”和美鄉村新畫卷。 薛南 攝
本報記者 任曉莉
婺源縣秋口鎮石門村,八方游客慕名而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尋找石門村的變遷密碼;廣信區應家鄉扶貧產業基地里金絲皇菊、無花果、中藥材喜獲豐收;玉山臺球爭霸賽、村BA等全民級賽事如火如荼……如今的上饒,青山掩映碧水繞,致富之花遍地開。隨意“打卡”一個村莊,都能看到“顏值”與“氣質”并存的新圖景。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連續三年獲得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設區市)優秀等次,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均居全省第二、農民合作社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市特色民宿達到1216家,數量居全省第一。
【新聞故事】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縣為單位命名的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在婺源,你可以感受到城鄉融合、美美與共的并進之美。
深冬時節,婺源縣秋口鎮石門村,古樹掩映、綠水縈回、粉墻黛瓦、翹角飛檐……一彎如月的河流繞村而過,清澈的河水從灰瓦白墻的徽派民居旁流過,沿著櫻花大道從藍冠噪鹛鳥類博物館前往竹筏碼頭停車場,短短幾百米的距離,聚集了30余家民宿。如果游客叫本地人推薦一家民宿,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許美玲的“花嶼歸宿”大多在推薦名單之列。
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花嶼歸宿”開業不久,10間客房便常常被預訂一空,月營業額高峰時超過6萬元,成為石門村的民宿標桿。
“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見、發掘、拓展石門村‘美麗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價值。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讓‘青山變現’‘綠水流金’,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
如今,石門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成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幅和美共融的鄉村新畫卷正在石門村徐徐展開:2023年,僅有512人的石門村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0余萬元,人均旅游收入高達4600多元。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從2013年的4000元大幅提升至如今的3萬余元,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一年回眸】
今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規劃引領,以鄉村建設為紐帶,推動鄉村建設與農業產業、鄉村旅游、文化康養、鄉村治理、鄉風文明互融共促,著力打造景村融合、產村融合、三治融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四融一共”和美鄉村。
——推進“景村融合”,讓鄉村更宜居。全力打造“秋實豐收農耕帶”“奇山秀水風光帶”等主題示范帶,持續開展以“贛東北民居”為特色的和美鄉村建設,著力提升鄉村風貌,推動實現“以景帶村、以村實景、景村互融”。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創建省級美麗宜居先行縣5個、“美麗活力鄉村+鄉宿”聯動建設先行縣2個、美麗宜居鄉鎮127個、美麗宜居村莊1384個、美麗宜居庭院21萬個,培育3A以上鄉村旅游點372個。
——推進“產村融合”,讓鄉村更宜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結合環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做深做實“土特產”文章,做大做強農業首位產業,做全做活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綠色農業、綠色人才、綠色評價、科技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個、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5個,創評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1個,共創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業品牌630個;全市發展鄉村民宿2524家,其中星級鄉村民宿39家,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創業1萬余人。
——推進“三治融合”,讓鄉村更和諧。完善自治為基、法治為綱、德治為魂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效。所有村莊均成立村民理事會,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引導發動群眾共建共享和美家園。同時,全域推行村莊環境定管護范圍、定管護標準、定管護責任、定管護經費、定考核獎懲的“五定包干”長效管護機制。此外,全市150多個鄉鎮、1500多個行政村納入“萬村碼上通”管護平臺,構建隨手拍、隨時報、限時辦理、逾期督辦、一網統管的監管體系。
——推進“城鄉融合”,讓鄉村更美麗。持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往村覆蓋、往戶延伸。今年,全市共安排新農村建設點1305個,惠及自然村1135個,目前全市宜居村莊整治建設覆蓋率達100%;全市完成新(改)建戶廁20547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2.82%,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3.91%。積極帶動農民改變觀念,形成良好習慣,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強化村民維護村莊人居環境主人翁意識,逐步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實現城鄉居民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雙向奔赴”。
——推進“共同富裕”,讓農民更幸福。把促農增收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市推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優質平臺+基地+農戶”帶動模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截至2023年底,培育農業產業化省級聯合體22個,2023年全市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農戶從3.3萬戶提高到3.9萬戶,同比增長18%;帶動農民就業從9.5萬人提高到10.8萬人,同比增長13.7%;帶動戶均增收從1620元提高到1960元,同比增長2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6元,同比增長6.7%。
【記者手記】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到硬化道路進村入戶,再到曾經的臭水溝修復治理后成為風景線,自實施和美鄉村建設行動以來,鄉村煥新顏,農民笑顏開,廣袤鄉村展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我市穩步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村內適老化設施,加強互助養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越來越多的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田園生活。這一變革切實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激發了鄉村的內在活力與潛力,促進了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動力。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抓。只有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才能讓農民群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內而外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讓和美鄉村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農民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