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曉昕 蔡文逸 邱崴報道:“鳥中大熊貓”藍冠噪鹛在上饒添“新居”了。
日前,德興市新崗山鎮新村發現了一批“新朋友”——藍灰色的頂冠、黑色的“面罩”、褐色的羽衣搭配鮮黃“襯衫”,三五成群的藍冠噪鹛在新村河岸地帶的密林間嬉戲鳴唱、筑巢覓食。自2020年首次現身德興以來,藍冠噪鹛已經連續五年來此“報到”安家。
藍冠噪鹛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雀形目鳥類之一,其分布范圍極小,1919年首次在婺源被發現。之前全球已知藍冠噪鹛野生種群分布范圍均在婺源及周邊區域。時隔百年,德興成為了藍冠噪鹛繼婺源之外的又一棲息地。
新崗山鎮新村,和婺源交界,與浙江開化毗鄰,境內河流縱橫、水源充沛、草木茂盛。
“經過與省里專家連續多日觀測,僅新崗山鎮新村和武坑口村就有藍冠噪鹛約60只。此外花橋、海口等鄉鎮也有些許分布。”德興市林業局副局長邵河根介紹,該市依托江西農業大學開展了藍冠噪鹛分布調查及棲息地修復工作,并成立藍冠噪鹛保護中心,將鳥類保護工作納入村規民約,還聘請護林員、護鳥員對其棲息地、繁殖點開展專項保護。今年4月,浙江省開化縣林業局來到德興,就探索建立保護藍冠噪鹛聯防聯控機制展開了座談交流。
藍冠噪鹛是世界上最愛干凈的鳥類之一,它在德興的出現絕非偶然。
上饒市境內的婺源保護區保存有贛東北及贛浙皖毗連區域最完整、最典型、最原真的森林生態系統,被譽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世界之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婺源縣與景德鎮市浮梁縣、浙江省錢江源國家公園、安徽省休寧縣成立生態共建聯盟,三省四地攜手共筑鳥類生態安全屏障,建立互聯互通機制、生態共治機制、生態共享機制,構建珍稀野生動物生態廊道,加強候鳥遷飛通道跨區域聯合保護。
安裝實時傳輸紅外相機、聲紋傳感器、高清智能球機以及高通量反向定位系統……上饒不僅在開展鳥類監測保護中用上了“黑科技”,還在婺源縣秋口鎮王村頒發了全省首張自然保護地地役權不動產登記證明,有效緩解“林地保護”與“林農權益”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如今,“生性膽小”的藍冠噪鹛,在婺源、德興兩地過得怡然自得。它的全球野生種群數量已經從2006年的約200只增至約6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