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萬明報道: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標準化茶園里茶農彎腰采摘新芽,生態養殖基地里湖羊悠閑覓食,村道上裝載雷竹筍的貨車往來穿梭……盛夏時節,走進萬年縣大源鎮,一幅產業興、村莊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鋪展。該鎮立足生態資源稟賦,以做優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為主線,探索了一條支部引路、產業搭臺、群眾受益的強村富民之路。
6月28日,記者走進該鎮界福村千畝白茶基地,只見層層疊疊的茶樹順著山坡蜿蜒舒展,嫩綠的茶芽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天剛破曉,已有工人們揮舞鋤頭,踏著濕潤的泥土,正在對滿山翠綠的茶樹進行管護。“有了這個白茶基地,我們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外出打工,在家門口既能賺錢養家,又能陪伴家人,生活幸福多了。”工人們告訴記者,春季是采茶季,采摘期約20天,日均用工量超500人次,他們僅靠采茶日收入可達170—200元,最高人均年增收6000元。
大源鎮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白茶產業,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還以“湯色清亮、滋味甘醇”的特質,叩開高端市場大門,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名片”。截至目前,該鎮年產優質白茶超兩萬斤,銷售額超800萬元,茶葉銷售戶年均增收2000元。
產業要發展,不能只靠“賣原料”。大源鎮堅持“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特色產業從“單一種植”向“產加銷一體”轉型,提升附加值。依托萬畝雷竹林優勢,全鎮八成農戶投身“雷竹經濟”,每畝產量可達2000—3000公斤,雷竹種植戶每畝利潤超一萬元,雷竹產業年產值超一億元。為延長產業鏈,該鎮引進了雷竹筍加工廠,日加工可達40萬斤,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民就業,人均月工資達5000元。此外,該鎮計劃建設雷竹筍交易集散中心,讓“山間筍”直通“大市場”。
有了特色產業做后盾,大源鎮的數字化產業更是一枝獨秀。石下村村委吳煒、大源村干部姜先土等借助電商平臺和直播經濟,形成“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全渠道銷售模式,推動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雷竹種植能手嚴志賢牽頭成立雷竹種植協會,為全鎮六成雷竹種植農戶提供“育苗—管護—銷售”全鏈條服務,讓“新手”變“行家”。能人效應如磁石般吸引人才回流,32名大學生返鄉投身農業,成為產業升級的“新鮮血液”。截至目前,該鎮電商從業人員達百余人。
與此同時,大源鎮作為傳統礦產大鎮,嚴守綠色底線,依托特色產業,推動“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融合發展,讓鄉村從“賣產品”轉向“賣風景”“賣體驗”。依托神農宮、仙人洞稻作文化遺產資源,推動“農業+文旅”深度融合。以千畝白茶園、萬畝雷竹林為生態基底,串聯湖羊養殖基地,打造“探稻作源頭—品湖羊美食—采富硒白茶—挖四季鮮筍”農旅路線。南畈村“稻源農莊”整合春挖筍、夏納涼、秋品茗、冬賞雪等體驗場景。同步開發“農事研學”“民宿康養”等新業態,帶動農產品銷售與餐飲住宿消費,實現山水資源變經濟資本,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業產值與文旅收入雙輪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