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U在线,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 欧美 日韩 卡通 另类,国产 欧洲日韩亚洲

上饒新聞網


上饒視聽網

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
抖音
上饒發布 數字報刊 大美上饒
首頁 > 社區動態 > 德興市 > 正文

布衣濟世 丹心鑄銅

2025-07-10 09:13:30  |  來 源:上饒日報  點擊:

張潛(1025—1105年),字明叔,北宋德興(今德興市)人,是我國古代濕法煉銅技術的奠基人。他雖以科技成就聞名于世,但其清廉自守、淡泊名利的一生同樣值得稱道。

張潛出身名門,為西漢張良后裔,家族世代隱居德興,耕讀傳家。其兄弟五人皆入仕為官,唯獨他甘為布衣,拒絕科舉仕途,選擇“竭力持家事親,銳意教育子孫”,將畢生精力投入礦冶技術研究。面對朝廷對銅礦冶煉技術的迫切需求,他潛心鉆研《神農書》,結合實踐經驗,耗時數十年探明德興32處膽泉、138條膽水溝的分布規律,最終總結出濕法煉銅工藝,并著成《浸銅要略》獻于朝廷。這一技術不僅使宋代銅產量激增,更推動了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革新,其貢獻遠超個人功名之利。

張潛雖因技術貢獻受朝廷嘉獎,但始終未入仕途。其子張甲繼承父志,將技術推廣至全國礦場后,朝廷欲授其子官職,張潛卻婉拒,強調“技藝為民,非求祿位”。晚年他更將家產用于公益,出資治理樂平、德興兩地水患,并懸賞十萬緝拿盜墓賊,穩定地方治安。這種“不慕榮利,反哺鄉里”的品格,使其成為當地士民敬仰的楷模。

張潛家族以“清白傳家”著稱。他要求子孫“以德立身,以技立業”,嚴禁依附權貴。其家族雖因技術貢獻獲朝廷賜封“太子少保”,但他始終強調“德行為本”。《張潛行狀碑》記載,他訓導子孫:“金玉易朽,技藝長存;功名虛妄,仁義永固。”其子張甲、張理繼承父業,將濕法煉銅技術進一步完善并推廣,但始終恪守家訓,未借技術謀私利。這種家風使張氏成為當地“以技興族”的典范。

張潛的品格不僅體現在個人操守,更貫穿于其科技實踐中。他改良傳統煉銅法時,堅持“用費少而收功博”原則,通過優化工藝降低能耗,使銅礦開采成本大幅下降,惠及礦工與百姓。他還親自指導德興礦場建設,將技術無償傳授給當地工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據碑文記載,其技術推廣后,“歲收銅百萬”,有效緩解了宋代貨幣鑄造與軍工需求壓力,間接促進了民生改善。

張潛的貢獻和操守得到歷代贊譽。明代危素稱其家族為“煉銅世家”,《張潛行狀碑》贊其“賑窮恤孤有善聲,懸賞治盜顯威名”。現代學者評價其為“世界濕法冶金技術先驅”,其技術比歐洲早500余年。2024年,德興市舉辦“張潛公千歲誕辰慶典”,千余名張氏后裔共祭先祖,傳承其“科技報國、清白傳家”的精神。

張潛的清廉,是士人風骨與工匠精神的交融:以布衣之身推動國之重器,以萬貫家財反哺桑梓百姓,以技術革新詮釋“仁義為本”。正如碑文所銘,他雖未居廟堂,卻以“名標青史一布衣”的姿態,成為上饒文化中為民請命、為學篤實、為官清廉的精神坐標。

(任克祥 整理)

每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