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瓊方接受記者采訪。 姚鵬鵬 攝
時隔數月,一見到十分想念的“麥媽媽”,年僅十歲的黃香(化名)就激動地撲進了她懷里。臨近春節,麥瓊方從廣西百色驅車到南寧,打算接上轉學到此的黃香和她哥哥黃偉(化名)回百色老家過年。
年逾六旬的麥瓊方是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退休職工,19歲起開始做公益。“當時年輕貪玩,跟著朋友一起下鄉,看到有個比我小兩歲的弟弟因為家里窮,抱著中專錄取通知書哭,便開始資助他。”讓麥瓊方沒想到的是,從一個到125個,從六七歲的幼童,到耄耋老人,公益這件事,她與家人一做就是大半輩子。
125個孩子的“麥媽媽”
40多年來,麥瓊方靠著一根扁擔挑著籌集來的米、油、衣服等物資下鄉,先后撫養幫助125名孤貧孩子。她被大家尊稱為“扁擔姐”,也被孩子們親切地喚為“麥媽媽”。
黃偉和黃香等兄妹四人是麥瓊方助養的孩子之一。2022年黃偉高考取得了599分,被東北大學錄取。黃香在南寧讀小學,另外兩個妹妹住在百色的麥瓊方家讀書。
“我剛開始是叫麥阿姨,后來了解了她的事跡,她總是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我們,熟悉之后就開始叫她麥媽媽。”黃偉告訴記者,上大學后,麥瓊方經常會與他聯系,關心他的學習情況,兩人也會經常聊聊東北的美食和天氣。“如果有機會,以后我想帶麥媽媽到沈陽去逛一逛校園,品嘗一下當地美食。”
這么多年,麥瓊方助養的孩子中,像黃偉這樣被國內著名高校錄取的不在少數,其中有20多人考上了清華、北大,40多人在海外求學工作。“2000年有8個孩子同時收到了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我和丈夫背著孩子哭了3天,不知道去哪里找學費。”麥瓊方說,“如今國家政策好了,被錄取后馬上就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再也不用為學費發愁,收再多錄取通知我們都高興。”
分享育兒經:成材先成人
“不管讀書讀得怎樣,首先要成人。”在與記者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時,麥瓊方說,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教不了孩子們知識,只能教會他們做人。
黃偉(化名)在籌備兄妹倆的晚餐。 姚鵬鵬 攝
“我們都是以飯桌禮儀來教孩子。比如吃飯要先盛飯給長輩,好吃的菜要放在長輩前面等。”在麥瓊方看來,對孩子們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我每天回到家,幫助養的孤寡老人打理飲食起居,孩子們看著看著,也會學著一起主動幫忙。”
在麥瓊方的教育下,孩子們都十分懂事,課余時間會幫著種菜、喂鴨、干家務等。在學習上,孩子們自發形成了傳幫帶,高年級的輔導低年級的,學習好的幫助基礎差的。
學會尊老敬老和感恩,在麥瓊方看來是最基本的品德。在麥瓊方家,每年最熱鬧的日子不是除夕,而是正月初十。每逢這一天,考上大學的、外出工作的孩子們都會回來團聚。
“除夕要留給孩子們回家看望家人。就算沒有父母兄弟,村里的親戚和長輩家也是必須要走走的,做人不要忘本。”麥瓊方常告誡孩子,自己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有飯吃、有書讀的地方,盡可能幫助他們改變命運,但孩子們一定要記得自己的根在故鄉,要時刻掛念故鄉的人和物。“只有教會孩子們感恩,孩子才會‘越養越多’,而不是最后變成了以金錢報恩。”
每個年齡段應享受當下的生活和樂趣,但也要從小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是麥瓊方教育孩子的另一個秘訣。
麥瓊方認為,童年時段的孩子,應該邊玩邊學,家長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壓在孩子身上。“打罵孩子只會適得其反,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幫他解決問題。”
在麥瓊方家,每周六都會開“家庭會議”,孩子們在會上分享一周中遇到的事。“大家會一起討論,看看做沒做對,如果做錯了就應該跟別人道歉。”
之前有個孩子打爛了老師的玻璃水杯,麥瓊方就帶他出去撿了半個月的廢紙、塑料瓶,拿去賣錢后重新買了個杯子送給老師。“這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必須承擔這個責任。”麥瓊方說。
此外,在輔導孩子功課時,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麥瓊方也會主動聯系孩子班上的同學,請他們指點迷津。“這樣一方面可以教會孩子要虛心求教,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他們與同學建立良好的溝通。”
將公益堅持到底 愛心種子生根發芽
這些年來,麥瓊方進山次數數不勝數,還曾失足跌落山崖,直到深夜才蘇醒過來。“我曾經無數次想放棄,但再次挑著衣服過去的時候,看到那些老人和小孩渴望的目光,聽著他們感謝的話,就感覺不到累了。”麥瓊方說道。
麥瓊方說,自己樂于助人的性格是受到外婆、外公及母親的影響。“他們在我小時候也都經常幫助別人,現在我的孩子們也接過了我的接力棒,去參與公益事業,這也是我想看到的。”
如今,在北京、天津,在廣東深圳,每逢節假日,在同一個地區的麥媽媽的孩子們都會自發組成隊伍,定期去看望孤寡老人,幫他們購買需要的東西,給他們剪指甲、洗頭、洗衣服,或是陪他們聊聊天。
“幾十個旅居海外的孩子,每年也會在國內購買藥品,寄去非洲國家,援助當地有需要的人。”麥瓊方告訴記者,看到孩子們能夠像自己一樣,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就是她最開心的事。
1月18日,以麥瓊方為原型的電影《了不起的媽媽》啟動儀式在廣西南寧舉行。麥瓊方表示,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到助養孤寡老人和貧困孩子的隊伍中,與她一路同行。而她自己,也將把公益事業一直堅持到底。(作者 楊陳 張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