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上瀘鎮高山綠色蔬菜種的非常多,城里人看了就‘喉落落’(方言,眼饞的意思)。你看,天光老早(方言,一大早),我們藝術團一伙漂亮的堂客(方言,媳婦),剛下車,就到田間地頭摘菜來了。”表演者徐秋香手提菜籃子,唱著膾炙人口的上饒非遺民歌《摘菜》走進舞臺中間。臺上靈動的舞蹈、洪亮的嗓音,響徹云霄,臺下觀眾掌聲雷鳴,不時傳出叫好聲。
“打開園門,去呀去摘菜,滿園的青菜實在叫人愛。”72歲的上瀘鎮溪北村村民劉大娘一邊高興地拍著節奏一邊跟著音樂哼唱。“這種唱法小時候聽父輩們唱過,本土特色唱法、家鄉的‘味道’,真的很好聽。”
植根鄉土,口口相傳,山野田畈,樵牧賡和,里巷水邊,歌聲悠揚。上饒民歌,贛鄱特色,發乎心,寄乎情,長于斯,成于此。曲調純樸,鄉土味濃,質樸淳厚,通俗易懂。上饒民歌的魅力,隨信江水西去華夏傳揚。據了解,2008年5月,上饒民歌《摘菜》入選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演出的劇目還有非遺贛劇《洪湖水浪打浪》,弘揚新時代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情景小品劇《驚喜》,以及經典紅色歌舞表演。
據悉,為響應國家文化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上瀘鎮黨委政府通過邀請城里的藝術團到鄉村演出,目前已舉辦了四場送戲下鄉惠民文化活動。把村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非遺戲曲帶到村里,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高質量的文藝表演,極大地滿足了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讓非遺戲曲這顆璀璨明珠在祖國各地生根開花。(陳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