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至,如何在假期“安放”中小學生多彩青春,成為廣大家長最為關心的事。今年,暑期游學,無疑成為家長們的一個新選項。與此相應,游學市場怎樣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更好滿足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對于游學的需要,成為當下亟待破解的問題。
全面把握游學的多重價值
游學之“游”,在古漢語中有游玩、游覽之意,也有交際、交往之意。游學是古代讀書人求學為人的一種方式,蘊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尋師問道、且行且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值得我們借鑒。現代社會的游學,理應發揮“游”的優勢、守住“學”的本質,讓暑期游學釋放多重正向效應。
游學有利于培養興趣志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暑期游學給中小學生創造了更深入接觸社會的機會,熱氣騰騰的社會實踐成為激發孩子興趣的“發動機”。幫助青少年早立志、立大志,是教育的本質要求。興趣所指,志向所在。游學期間,既定安排中的風物故事或能給中小學生以人生啟迪,而偶然遭遇的困難問題則是錘煉意志品格的契機。在游學中,中小學生可以重新發現自己,形成穩定的興趣志向,不斷健康成長。
游學有利于實現全面發展。作為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銜接的重要形式,游學具有“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意義。親近山水林田,領略生態之美;走進博物館院,體悟文化之韻;尋訪革命圣地,感懷浩然之氣。游學以其體驗式、沉浸感特質讓學生獲得比課本知識和“云游學”更鮮活、更深刻的教育,降低了網絡沉溺可能,拓展了全面發展的路徑。
游學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發展進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游學或多或少都會去文化薈萃之城、文明傳承之地參觀學習,給中小學生觀察和體悟中國文化、生成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獨特視域和廣闊空間。中小學生假期游學“走出去”,可變別人的“熟悉世界”為自己的“認知世界”,在反復接受文化熏陶中厚實文化底蘊、厚植自信根基,獲取新的文化體認,更加認同中華文化。
力戒“形式化、小散亂和攀比風”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暑期游學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形式化”。空有游學名號,忘卻教育初心,“游多學少”甚至“有游無學”,給中小學生搞了一次變相旅游,讓廣大家長多花一筆資金、枉費一番苦心。游學組織機構如果總以營利為目的,拼湊上陣,行前準備不足,過后總結不夠,是難以滿足“以游促學、學以廣才”的美好游學需要的。
二是“小散亂”。游學行業門檻較低,市場主體魚龍混雜,產品和服務五花八門、缺乏規范、辨識度低,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家長們即便“貨比三家”也很難找出完全適合對路的游學機構。由于對游學組織機構的信任度不高,一些家長期待學校出面組織游學,但又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
三是“攀比風”。部分家長把客觀存在的社會壓力轉化為主觀上的教育焦慮,在游學的安排上不太顧及孩子的興趣、志向、意愿等重要因素,存在跟風游學、攀比游學傾向,將促進孩子真正成長的游學旨歸拋之腦后,陷入“貴的就是好的、盲目追求奢華”的迷思和套路中,助長了游學市場的野蠻生長和不正之風。
著力推動游學高質量發展
積極推動游學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應當在理念澄明、市場整合、路徑創新上下功夫。
應樹立正確游學理念。第一,樹牢安全觀念。讓中小學生參加游學,孩子安全問題是家長第一關切。相關監管部門須做好游學機構的安全監督檢查。游學機構應進一步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在活動方案中明確規定交通與食品安全、“七下八上”汛期安全等辦法和責任,海外游學須關注目的地安全形勢等。第二,堅持務實原則。家長要精準對接游學需求,不跟風、不攀比,按需而為、量力而行。第三,錨定學習取向。游學不是旅游,不能走馬觀花,更不是補課,不能換地方硬灌輸,而是突出學生主體性、教育啟發性的深度學習,是強調多學科綜合、知情意統一的立體學習。
推動游學市場整合。市場整合首先意味著游學機構要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勢,主動對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游學需要,主攻提高游學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促進游學市場主體優勝劣汰。其次,要樹立產業鏈思維,補鏈延鏈強鏈。“補鏈”要求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補齊游學師資人才缺口,提升業務規范化水平;“延鏈”要求適應需求變化,將更多游學資源,如科技館、紀念館、博物館等建成游學基地;“強鏈”要求引入游學目的地優勢資源,如英烈后代、考古學者、科技工作者,讓中小學生在面對面接觸中感悟,切實讓游學發揮“游”的優勢、守住“學”的本質。最后,市場整合還意味著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市場準入、合同審查、服務監督等方面形成政府監管合力,引導暑期游學市場與研學旅行市場協調健康發展。
用好主題游學路徑。近年來,紅色文化、考古、中國空間站等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小學生借助網絡與時代同頻共振,對此類內容充滿好奇心,探索的興趣很濃。游學機構應根據不同學齡段學生對不同主題的興趣差異,設計“紅色游學”“考古游學”“科技游學”“生態游學”“人文游學”等主題不同、時長不等的項目菜單,提高辨識度和可選擇性。同時,讓游學回歸學習本義、育人本位,在項目執行中讓親歷者、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給學生以深度、立體教育,這些都是實現游學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作者:劉愛章,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