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為什么能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科大之所以“能”,歸根結底在于其獨特的大學文化,優良的學風、師風、校風,無疑是這所大學獨特文化的生動體現。
學風:“不要命的上科大”
金秋九月,中國科大東區天使路上,穿著迷彩服的新生在教官帶領下刻苦訓練,雖然汗流浹背,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早就聽說‘不要命的上科大’,軍訓這點苦算什么!”少年班學院創新試點班2023級學生姜旭朗坦言,“學風嚴謹是我選擇科大最重要的原因。”
從1958年創校時起,“不要命的上科大”就在校園悄然流行。這句“狠話”的背后,更多的是科大學子拼命學習那股“狠勁”。1970年,中國科大南遷合肥之后,“勤奮學習”之風依然如故。現在,到圖書館上自習,如果不起早,很難找到空位子。凌晨時分,實驗室里依然燈火通明,已是校園里司空見慣的情形。
2021年,一則“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通報“火”了,內容是對凌晨2點多及時處置實驗室漏水的5名同學給予12萬元獎勵。“如未得到及時處置……會延誤‘九章三號’實驗一年以上”。網友紛紛留言:“凌晨2點還泡在實驗室,關鍵是隔壁實驗室也有人,牛!”“神一樣的存在!”……其實,這只是科大學子勤奮學習的一個縮影。
求是創新,是科大校風的另一特色。“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大膽創造,在大膽創造的風格中實事求是。”在學風培養、治學態度和方法上,中國科大首任校長郭沫若強調實事求是、大膽創造,提倡科學與技術相結合、教育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種在大膽創造的風格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對科大影響深遠。
師風:做教書育人的“大先生”
中國科大從創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中國科大建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開創者們懷揣科教報國的理想和決心,手執教鞭、身先士卒,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乃安對記者說。如今,中國科大有兩院院士60余人,院士、名師親自給本科生上基礎課,成為校園風景線。
為培養更多教書育人的“大先生”,中國科大始終把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放在首位,把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作為基礎性工作,通過匯聚榜樣力量,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打造集經驗分享、成果展示、思想碰撞于一體的“眾言沙龍”跨學科交流平臺和引領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眾行課堂”。近年來,學校涌現全國教師模范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4名教師入選全國先進工作者,9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3個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校風:“紅專并進”缺一不可
東區郭沫若廣場旁的校風碑,是中國科大“網紅”打卡點。“勤奮學習、紅專并進”,校風碑上鐫刻著郭沫若手書的八個大字。每年開學季、畢業季,新生和畢業生都會來此拍照留念。
何為“紅專并進”?“紅專并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矢量有長度,有方向,二者缺一不可。‘紅’是方向,‘專’是長度。一個人方向錯了,做再大努力也是徒勞。”這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錢三強對此進行的解讀。
近年來,學校通過建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舉辦“兩彈一星”精神專題展和系列科學家紀念展,制作老一輩科學家系列微電影,打造“紅專講臺”,建設以老科學家命名的攻關突擊隊等系列活動,大力傳承和弘揚優良校風,激勵師生勇于創新、敢于超越、力爭一流。
“求實唯真的創新精神、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科教報國的傳統、沉靜扎實的學風,一代代薪火相傳,已成為科大人的鮮明基因和文化血脈。”校黨委書記舒歌群表示,中國科大堅持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有敢為人先、銳意進取、民主辦學的文化,這是南遷合肥后迅速崛起長成參天大樹的關鍵。
(記者 常河 通訊員 桂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