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信仰與科學世界觀的啟蒙者,是基礎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者。”在近日召開的北京國際科技教師大會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科學教育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郭叢斌認為,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對科學教育發展至關重要。
不同階段教學側重點不同
“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科學高階思維的培養,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科學高階思維培養路徑不同。”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晶瑩說。
郭叢斌同樣認為,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和年齡的學生,科學教師的教學側重點也各有不同。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成形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科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觀察自己所處的世界,養成運用自身掌握的科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
到了初中階段,學生會更加深入地接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并且開始系統學習學科知識。這一階段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初步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和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論。
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的學習,通過引入更加復雜的概念、理論,引導學生建立更為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同時,在高中階段,科學教師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懷疑、探究、實證的科學精神,為學生進入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基礎。”郭叢斌說。
今年5月至8月,郭叢斌與研究團隊開展了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師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目前我國科學教師隊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專任、專業教師數量偏少,整體學歷水平偏低,缺少“科學認知”“學生評價觀念”等。
“影響科學教師人才隊伍建設的因素眾多,包括社會對科學教師的認可度、家長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度,以及學生自身對科學課程及活動的認識等。”郭叢斌認為,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的是包括學校在內的教育系統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其重視程度越高,往往意味著科學教育資源投入越多,以及給予科學教師更充足、更豐富、上限更高的專業發展機會。同時,這些因素也影響了科學教師的社會與經濟地位,以及優秀人才選擇科學教育專業和職業的意愿。此外,來自各方正向的反饋,能夠引起在職科學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學校歸屬感,調動他們的教學動力和熱情,進而激發起科學教師隊伍的整體活力。
多舉措提升科學教師素養
當前,我國不同地區及校際之間的科學教師隊伍發展不均衡。從整體上提升科學教師隊伍素養,需采取有效措施減小這種差距。
郭叢斌認為,各級政府應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安排專項資金,加大中西部、縣域、農村學校科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定向培養與補充優秀師資,通過師范生公費教育、“優師計劃”“特崗計劃”等,支持師范類院校、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為師資薄弱地區定向培養高素質科學教師。優化現有師資配置,通過教師“縣管校聘”、組團式幫扶、區域內交流輪崗等制度,使發達地區優秀科學教師向欠發達地區學校流動。發揮協同創新作用,鼓勵支持高水平師范院校與地方師范院校、地方教研機構建立協同機制,推動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共享的同時,幫助地方構建完善科學教師發展體系。
要進一步提升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還需對科學教師進行更加專業化的職業培訓。郭叢斌提出,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科學教師的實際需求進行調研,為科學教師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培訓。在開設培訓課程時,應該注重培訓的系統性。“一是注重培訓內容的系統性,培訓內容應涵蓋科學知識、科學教育觀念與科學教育教學實踐等多個層面。二是針對培訓對象設置系統培訓體系,要將各科學教育學科、學段、教齡段、職稱、學歷層次的教師都納入培訓體系,且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內容與難度。三是培訓方法要系統,應根據需要綜合使用講座等多種培訓形式,注重培訓的實踐性和情境性。”郭叢斌表示。
針對科學教師的培訓設計,郭叢斌呼吁專業科研機構、教研部門和學校通力協作。專業科研機構掌握權威的學科知識,了解科學領域的最新動態;教研部門善于做培訓項目設計,關注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小學校了解教學實踐的難點、痛點,掌握一線教師的培訓需求。“三者合作,才能設計出符合科學教師實際需求的培訓項目。”郭叢斌說。
此外,從政策層面完善科學教師的激勵機制也是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為了增加科學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我們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專門的全國性‘科學教育賽課’‘優秀科學教師評比’等獎項,為廣大科學教師樹立典型;在地方層面應明確和優化科學教師的工作職責、招聘條件、評價與職稱評聘辦法等,縮小科學教師與傳統學科教師的待遇差距,使科學教師擁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在學校層面應制定更具學科針對性的教育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將指導學生開展科學實驗、參加科技活動等工作量納入教師評價考核,從績效工資、職稱評聘等方面激勵科學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郭叢斌建議。
(實習記者 沈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