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分享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與長輩的相處細節:“在爸媽眼里,我的高光時刻,就是幫他們處理好了各種手機問題”。
曾勸說我們少玩手機的父母,隨著互聯網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手機不離手”。但對于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來說,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字化場景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有的是真不會用。一些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往往以社交通訊、娛樂為主,比如刷短視頻、視頻通話,卻不會用手機進行網上約車、預約掛號、生活繳費……
有的是真不敢用。屢屢爆出的網絡詐騙等新聞,讓部分老年人產生顧慮,對智能生活打怵,怕一個用不好,“出錯了”“被騙了”。
有的是真不愿用。一些智能設備功能復雜,老人專用App少,部分適老化改造也徒有其表,關不上的彈窗、拒絕不了的推送、無處不在的廣告……年輕人用著都覺得頭大,難怪老年人吐槽“太麻煩了”。
數字化的“快捷”遇到老年人的“慢熱”,生出種種“不適應”。消弭這種“不適應”,需要一場“適老化”的雙向奔赴。
老年人數字生活走得慢,我們不妨等一等。
多點耐心和包容消弭數字鴻溝。“笨辦法”最管用,一個簡單的操作,教四五遍不會,就多幾次循環,少些不耐煩。不能常陪在父母身邊,那就用點巧思。幾年前有則新聞,令人印象深刻,外婆不會用微信,女孩用10個小時制作手繪本“微信使用說明書”,十分暖心。
技術上給老人們多點關懷。針對老年人吐槽的“麻煩”,多做減法,去掉App中套路繁多的廣告植入、徒有其表的界面設置、無實際效果的操作步驟等;針對老人容易受騙等問題,多做加法,增加雜亂信息攔截功能等,讓“適老化”真的“適老”。
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上更細致些。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務大廳專設了老年人服務通道,醫院為老年人特設了老年專號,電信企業專門針對老年人群體上線了“一鍵呼入人工客服”功能,一些媒體設置“老人喜愛的內容”專欄等,這些適老措施應盡快在各地推廣開,讓更多老人在數字世界里更加從容、安心。
以上都做到了,老年人會感到而且相信自己“能行”。
事實上,不少老年人在網上玩得風生水起。通過變裝引發國風潮流的“時尚奶奶團”、分享日常搞笑生活的“我是田姥姥”、教做家常美食的“川味鹽太婆”、直播間里教人識字的“拼音奶奶”……經過歲月沉淀,他們將快樂充實的日常生活,優雅、智慧、豐富的人生經驗帶進社交平臺,愉悅自己的同時,給萬千網友鼓舞和感動。
我們欣喜于越來越多老年人“觸網”,但也要看到,隨著老年人深度參與數字生活,互聯網“適老化”不是已經完成,而是剛剛開始。
老年人的數字困境需要被看到、被理解,白發、皺紋里的人生智慧,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這個放大鏡、傳播器被看到、被認可。
(新華網記者 李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