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本報記者 祝長月 蔡霞 戴越 文 /圖
龍頭山鄉是坐落在德興市東南部、與三清山一山之隔的美麗鄉村。近日,記者在龍頭山采訪發現,該鄉鄉、村兩級甚至村民,始終堅守文化陣地,做文化的挖掘者、守望者、開發者,以文化賦能鄉村,有效地促進了文化旅游快速發展。
民居文化獨具特色
在龍頭山鄉陳坊村上源頭,隱藏著一個家家戶戶都用鵝卵石構建房屋的“石頭部落”,如今成了德興市鄉村旅游的“名角”。“這個‘十一’黃金周,在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的情況下,我們最多一天就接待了兩三千名游客。”江西中景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石頭部落景區負責人曹熙斌說。
進入這個獨特的石頭村,映入眼簾的便是用鵝卵石搭建的房屋、墻面、小道、田埂等,一派幽靜神秘的景象。這種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自唐時發端,宋時發展,明清時期定型,山地文化特征明顯。目前,當地村落原有格局及形態保存較為完好,今留存的鵝卵石民居多為上個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建造。
副鄉長王琴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開發這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石頭部落”,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江西中景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空置已久的整個村莊的石頭房進行重新打造,在原本鵝卵石的框架基礎上,改造成鄉野情趣與現代風完美結合的民宿群——隱舍民宿,規劃建設了石寨、水寨、文化廣場、紅色文化博物館、生態農場等。游客在體驗“原始部落”生活居住習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代建筑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魅力。
紅色文化熠熠生輝
龍頭山鄉暖水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著名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方志敏同志與粟裕將軍共同浴血奮戰過的地方;誕生了德興市第一位中共黨員、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弋橫暴動領導人之一祝炎;坐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2021年被命名為江西省第一批紅色名村……
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暖水村探索出了“黨建+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形成“聽、看、體驗、互動”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線路。“我們將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程家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廉潔文化教育點串成線,打造了一條紅廉文化主題教育路線,廣受歡迎。”該村黨支部書記、主任俞秋香說。
俞秋香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主題教育路線已接待各地黨員干部參觀3000余人次、游客數萬人次,讓越來越多的人感悟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同時,以紅色旅游帶動周邊民宿產業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0萬元,把紅色名村打造成了鄉村振興樣板。
村史文化源遠流長
龍頭山鄉政府所在地暖水是一個有上千年歷史的村莊,許多傳說停留在了老一輩人口中和族譜里。為了保存這些可貴的村文化遺產,有一群人自發挖掘、整理本村歷史文化,比如曾經擔任暖水村主任、現任龍頭山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的祝春華,收集了許多暖水村的歷史文化故事,并寫在了村里的文化墻上,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而以一人之力,挖掘、整理,并專門修建館舍,將一個傳承千年之久的本村祝氏文化呈現出來,則是暖水村村民祝建德的樂事。
祝氏是暖水當地的大姓。2016年6月,祝建德開始收集、整理暖水祝氏的起源、發展、名人軼事等。查家譜,查《德興縣志》,到德興檔案館、德興黨史館查找資料,自費到玉山、黃山休寧等地查看當地縣志……多年來,他筆耕不輟,寫下一個個祝氏先人故事。
祝建德整理發現,暖水祝氏自南唐遷徙而來,迄宋代,暖水一地繁華鼎盛,形成了“城內千戶,城外八百戶”的壯觀盛景。繼而,暖水出現了一大批名士達官,如宋元時期不為忽必烈所誘的祝泌,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與暖水的關系以及朱熹在暖水的故事,明代太仆寺少卿祝夢獻,一字千金的大書法家祝世祿……在《暖川(今暖水)祝氏族譜》保存完好的暖水城圖中,偏安一隅的暖水城曾經擁有大量的官邸豪宅,如太守第、參軍第、解元第等等,舉不勝舉。
“還有好多故事嘞,我們的村史和族譜研究不完。”祝建德感慨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