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聊城大學毛驢高效繁育與生態飼養研究院院長王長法介紹驢的新品種培育工作情況。受訪者供圖
10月下旬,聊城大學教師朱明霞及其團隊收到了好消息。她們的成果“畜禽表型智能化精準測定與數字化應用技術”得到成功轉化,到賬金額100余萬元。這是今年聊城大學繼獲批國家馬驢遺傳評估中心之后,該校涉農學科專業收獲的又一成果。
在差異化賽道上進行深耕,打造出核心競爭力。這不僅僅是朱明霞團隊屢次取得新突破的“法寶”,更是聊城大學加強學科建設的寶貴經驗。
近年來,作為位于山東省聊城市的區域性大學,聊城大學獲批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推動大分子藥物與規模化制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落地。該校材料科學等4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排名前1%,控制科學與工程等5個學科進入2022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
聊城大學黨委書記關延平認為,他們“十年磨一劍”潛心推進學科建設,持續推進有組織科研,最終結出了碩果。
建設特色科研平臺
10月底,記者見到聊城大學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曲楓時,他正拿著因紐特人面具講解北冰洋的人和事。面具上,除了人面、船槳、海豹、海象、鯨魚、象牙、羽毛這些元素外,還有宇宙等元素。
2018年3月,聊城大學成立了國內首家北冰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北極與近北極歷史、社會、文化、生態情況。
搭建特色領域科研平臺,為聊城大學贏得了發展空間。而上述研究中心并不是該校唯一的以特色學科為依托建設的科研平臺。
去年4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在該校落地。至此,聊城大學開啟了對大運河、黃河、太平洋島國、北冰洋的深度研究。
“太平洋島國由于長期游離于世界主流事務之外,難以吸引其他學科研究者的‘目光’,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主任陳德正說。
但作為一個跨學科交叉平臺,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該中心的答案是想方設法“制造”項目。比如,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落地聊城大學,吸引了從事地理、海洋、大氣科學、環境工程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加入,現已組建了10個人才項目化團隊。
聊城大學位于山東省內陸城市聊城,辦學資源并不豐富,差異化正是他們的發展之道。早在2012年9月,該校成立了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這是我國第一個獨立建制的太平洋島國研究機構。
為打造特色科研平臺,聊城大學不僅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更深入區域經濟主戰場。
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是聊城的支柱企業,對驢皮原料需求旺盛。為此,聊城大學毛驢高效繁育與生態飼養研究院、山東省黑毛驢高效繁育與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馬驢遺傳評估中心等平臺在該校應運而生,為聊城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驢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增添了助力。
像這樣的特色科研平臺,在聊城大學不在少數。
聊城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昭風認為:“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發展作為最高追求,持續鍛造核心競爭力,為學校謀得發展動力,這是聊城大學特色科研平臺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2022年,對聊城大學孫偉博士來說是一個“豐收年”。36歲的他除了入選“光岳學者”之外,其領銜的智能分析與優化控制創新團隊還入選聊城大學“光岳青年學者創新團隊”,兩者合計每年可獲得70萬元經費支持。
“光岳人才工程”是該校重點打造的人才品牌之一。其評選過程打破資歷、學歷與職稱限制,不看人才稱號,只看能力貢獻。
在構建“不唯學歷唯能力,不看資歷看貢獻,不看稱號看水平”人才評價機制的同時,聊城大學整合“國家急需”“行業痛點”及“學校所長”,打造了一批導向鮮明、方向集成的科研團隊,推動科研創新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
聊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白成林告訴記者,學校的綠色化工與新材料研究團隊、生態環境保育與生物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團隊、復雜系統智能分析與控制研究團隊、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超硬材料制備與應用研究團隊,以及高度國際化的北冰洋與北極研究團隊、研究水平全國領先的運河學研究團隊等都是“協同作戰”的典型。
聊城大學的生物制藥專業原先在山東高校中并不占優勢,但生物制藥研究院成立后,該校拿出6000萬元建設平臺,招攬人才,迅速組建起一支領先的科研隊伍。目前,生物制藥研究院已發展成為擁有山東省抗體制藥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納米藥物及釋藥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抗病毒藥物工程實驗室等的省級研究平臺,是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型研發機構。
“只有加強有組織科研,組建高水平跨學院、跨學科創新團隊,凝聚有指向性的研究方向,成體系、建制化開展科研協同攻關,才能對國家戰略實施形成有效支撐。”關延平說。(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陳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