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機、無人機等裝備應有盡有,智慧農機管理系統、數字孿生技術得到深度應用,桁架式灌溉設備正在作業……走進山東嘉祥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一個農場,記者被“不見一人的農田”吸引了。
智慧種田,越種越甜。在這里,從播種、施肥到噴藥、收獲,能夠實現全流程自動化。通過科技賦能,農作物畝產可提升10%—20%。農業與科技融合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寫下生動注腳。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推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層出不窮,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還應在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信息化、資源利用可持續化上不斷下功夫,真正讓農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機械是發力點。提升農業機械科技化水平,有助于實現精細化生產。今年秋收時節,在禹城市李莊村,聯合收割機進田收完玉米后,秸稈還田機、智能復式播種機接連作業,實現了收種一條龍。得益于北斗導航系統,播種機牽引設備能精準控制路線軌跡,有效提高了作業質量。從憑借經驗種地,到依靠科技種地,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實現了一升一降。糧食生產、耕種、管理、儲運等環節,都應著力提升機械化水平。
農機裝備更精良,田間管理也要跟上。向土地要效益,需要給農業基礎設施安裝“智慧大腦”,提高精細化管理能力。在濟南市章丘區高官寨街道甜瓜精品園,記者看到這樣一幕:園區里,溫濕度傳感器、滴灌系統、水肥一體化等設施一應俱全。只需提前設定好甜瓜生長的各項環境指標,就能精準供應作物所需物料。水肥等實現定時定點供給,既節約了資源,也有利于保障作物品質。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數字化與農業生產“跨界組合”,精準進行田間種植、管理,促進了降本增效。著眼未來,持續推進智慧農業,不斷釋放農業生產活力,“慧種地”的空間十分廣闊。
也應看到,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向關鍵核心技術要效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種“齊黃34”,在土壤含鹽量0.3%的鹽堿地上最高畝產302.6公斤。目前,這一品種的實打最高畝產367.4公斤,已在全國累計種植推廣超4000萬畝。推動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農民掌握先進生產技術,才能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玉凱在接受采訪時感慨:“種地靠科技,我們農民更有賺頭、更有奔頭。”瞄準農業科技前沿,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民,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