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婺源的靈魂,婺源的名字因水而立。據1936年版《辭海》記載:“婺源縣,地近婺水,故名。”
“沿山一船婺溪行,山色蒼蒼溪水清。擬到黃州說風景,小茅棚底浪花聲。”婺源的鄉村依水而興。
婺源人不僅以水之“善”的自然之道涵養萬物,還將衣食住行都妥帖地“滲入”水中,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就是婺源人就地取材興建的石堨。
堨,是一種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稱石堨。它一般修建在河流較窄、水位落差較大的地方,以堅固巖體筑壩,攔截水流,提高水位,用以灌溉或者提供水源。
婺源石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至唐宋元時期,大批北方士族遷入,婺源石堨得到廣泛開發。直至明清,婺源石堨進入興盛時期。1949年后,為推動農業發展,保障水源工程安全,婺源在前人基礎上大力興修石堨工程。截至2023年,婺源縣壩長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計2052座,數量之多世所罕見。
“罕見”之外,還有驚奇。婺源石堨在工程結構設計、施工技術、建筑材料、規模和工藝等方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壘石技藝的高超之處。
在設計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灘、低作堨,寬砌底、斜結面”的設計思路。蓄水期阻攔泥沙,冬修期淘沙補田,一則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則能減少山區上游水土流失。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長短不一的塊石交錯布置,輔以片石、礫石和沙子填充夯實,形成一個整體。相互嵌入的塊石、片石、礫石和沙子能夠有效傳遞水壓,保證了石堨在抵御千百年的流水沖刷后,仍然保持了較好的強度。
在建設規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較大,分水渠道規模較小,在有限的耕地資源條件下,實現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眾多的石堨,組成了婺源奇巧的點綴。婺源之水就在這石堨之間澤被農田,默默地滋潤著婺源——“中國最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