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的中國,火火的時代,火火的情呀……”夜幕降臨,廣信區田墩鎮七峰村的文化廣場變得熱鬧起來。
村民們吃過晚飯,相約在這里跳舞。歡快的音樂聲與孩童的嬉笑打鬧聲,讓山村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
七峰村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村民日常生活,還有日益高漲的人氣。村民們發現,昔日冷清的村子,近年來煙火氣漸濃,不僅游客絡繹不絕,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歸巢”。
“忙哩,我們村現在是‘網紅村’,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我開了一家農家樂,足不出村一年能掙好幾萬元。”村民呂榮偉正忙著給客人炒招牌菜“田墩炒牛肉”,鐵鍋與鐵勺敲得“哐哐”響。
七峰村下轄3個自然村,有601戶2600余人,是省級紅色名村。前些年,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許多田地撂荒。
七峰村的轉機出現在2019年。這一年,各級部門與單位紛紛給七峰村“輸血”,打造了文化廣場、秀美鄉村文化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同時拆違章、種樹木、改立面、治污水、理管線,七峰村“搖身一變”成了生態文化村。
七峰村緊扣紅色文化主題,以“紅+N”的融合發展思路,開發設計一系列紅旅融合產品。七峰村成了黨員干部、學生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全國各地大學生“三下鄉”的實踐基地。今年以來,七峰村已接待游客6萬多人次。
村里人氣高漲,村民們有的賣起了土特產,有的擺上了小吃攤,還有的開辦民宿。吃上“旅游飯”的七峰村,現在不僅村無荒田,家無閑人,還有了自我“造血”功能。
“村里打造了千畝蔬菜大棚基地,按照‘村集體經濟+企業+農戶’發展模式,一年可創收3000萬元,帶動近200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七峰村黨支部書記何茂火說,以前村里負債30萬元,現在村集體每年收入有30萬元。
村里興產業促就業,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我在蔬菜基地務工,每天有180元收入。”村民張武慶說,蔬菜基地就在家門口,掙錢顧家兩不誤。
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村創業。他們見識廣、頭腦活絡,給七峰村火熱生活注入了新動能。王龍就是回村創業的代表人員之一。
“我主要通過引入規模化與智能化種植技術,種植水稻和油菜。”不久前,完成油菜種植的王龍,每天用無人機巡田。王龍說,他流轉了七峰村與周邊村3000余畝耕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耕種。
王龍算了一筆賬,通過“稻油輪作”,刨去種植成本,一年至少有100萬元的收入,還帶動了50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
人人有活干,戶戶有收入。七峰村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徹底改變了村級運轉經費靠“補”,公益事業發展靠“捐”,基礎設施建設靠“要”的局面。隨著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民生短板得以補齊,從開辦老年幸福食堂,到建設衛生室和圖書室等,村里辦成了一樁樁、一件件實事、好事。村里還成立了“黨群e家親”志愿服務隊,24小時為村民提供水電安裝維修、就業推薦、緊急送醫、代辦事項等暖心服務,村“兩委”和村民更加心貼心。
“我們村還有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文化趕集、健康義診等活動,高齡老人、寄宿學生都有補貼。”談及村里的“幸福賬單”,村民鄢善開有說不完的話。這個紅色名村,將見證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洪懷峰 崔曉彤 劉辰琦)